65歲“學藝”,貧困戶年近古稀實現人生逆襲

發佈時間:2019-07-22 09:02:30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張倵瑃、周文衝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學藝,貧困戶

原標題:人窮志不窮,半路出家苦學養蜂技術,從貧困戶變成脫貧致富帶頭人 65歲“學藝”,貧困戶年近古稀實現人生逆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周文衝

哪有花,哪就有王貞六,還有他的蜜蜂。

草原上的牧民逐水草而居,會趕著牛羊轉場。山裏的養蜂人要想養的中蜂多采蜜、多産蜜、産好蜜,也要學會趕著蜂子去追花。

大山深處的王貞六,因為養中蜂,被人叫過“蜂子客”。又因為像蜜蜂一樣輾轉各處,殷勤追花,村民們更喜歡稱他“趕花人”。家家戶戶養蜂,他養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王貞六的家坐落在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一個高高的壩子上。武陵山腹地的七月,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頭,涼風習習,四野無聲。王貞六搬上來100多箱中蜂。此時,烏桕樹的花已靜悄悄地開了好久。

整理蜂箱時,他從不戴面罩,偶爾被蜇一下,也不怕。後來,他慢慢熟悉了中蜂的習性,也知道怎樣與這些小夥伴們和平共處。他説自己這一生與蜂有緣。

離家幾十里山路,趕花人經常要借住別的農戶家。王貞六拖著煤氣罐,夾著鋪蓋卷,還帶著一本列印的書。

這是本介紹養蜂的書,叫《中國蜜蜂學》,王貞六走到哪,帶到哪。“遇到問題時看,沒遇到也看。”把飯端給他,他還要看完這一段。老伴兒跟我們嘮叨,快七十歲的農村老頭兒,天天捧著書,能當飯吃嗎?

他還真把書看得比飯金貴,比飯香。這一看,王貞六真的就看出了門道。

王貞六半路出家,趕花趕成了氣候,但他來時的路也走得磕磕碰碰。王貞六年輕時在成都當兵,退伍後回老家種地。為多掙幾個錢,就去工地幹爆破的活兒,把命係在褲腰帶上。因年齡擺在那裏,2014年,他一延再延的爆破資格證再也不能使用了,成了一張廢紙。幹了幾十年的爆破營生説沒就沒了,王貞六一下子斷了來錢的活路,仿佛自己也成了廢人。

兒子重度殘疾,幹不了活。他和老伴照顧兒子,還要喂兩頭豬。將來有一天,種不動地了,怎麼辦?他甚至不敢尋思未來,一想起來腦殼兒就大。

2015年,王貞六所在的重慶市黔江區啟動脫貧攻堅,他被識別為貧困戶。在家門前院壩裏,駐村扶貧工作隊給他打包票,該有的扶貧政策肯定到位,希望他也能主動做點事增加收入,不全靠政府。

武陵山區有個傳統,幾乎家家戶戶養一兩箱蜜蜂。王貞六也曾經有兩個蜂箱,望天收,一年也收不了兩斤蜜。他對扶貧幹部説,養蜂投入少、見效快,但自己養不得法,想學。

扶貧幹部一口答應。沒過多久,王貞六接到電話,區扶貧辦組織中蜂養殖培訓班,請他來聽課。不收學費和住宿費,每天發30塊誤工補助,來回車票也給報。

5天時間,他每天最早來,坐在前排,“怕後面聽不清,老師放片子看不清。”只讀了三年半小學,憑著自己在部隊讀報紙學的字,王貞六堅持聽完了課。他把要點都記了下來,像一個“學霸”。“我前半輩子吃了讀書少的虧,如果再年輕20歲,學東西就不會這麼費勁了。”

培訓班回來,他把自己養蜂的圓桶改成方箱。聽説黎水鎮黃泥村有個“養蜂大王”陳明科,他提著見面禮拜師,帶回來幾群蜂。借助政府2000元到戶産業補助資金,他還添置了蜂箱、隔王板、取蜜機等蜂具,開始養蜂。

那一年,他65歲。

2015年秋天,王貞六養蜂第一年就嘗到甜頭,收入近8000元。他算了一筆賬,養一頭豬利潤500多塊,養蜂賺的錢,頂他養10多頭豬。

賺的錢他一分沒動,加上向親戚鄰居借的一萬多塊,他去外地買回來30多群蜂。可到了冬天,蜜源不足,餓死10群蜜蜂,損失近萬元。

養蜂真是考技術、比耐力,不是上一次培訓班就全會了,自己還得鑽。他專門換了一部智慧手機,養蜂碰到難題不會處理,上網搜索“中蜂養殖技術”“蜜蜂幼蟲病防治”,他發現不少網上的知識也來自書本。

培訓班發的書快翻爛了,他還想多看幾本。王貞六坐車進城,找遍區裏兩家書店,沒找到養蜂的書。到畜牧局問,養豬、養羊、養雞、養兔的書都有,卻沒有養蜜蜂的。畜牧局説,養蜂技術是養殖業裏最難學的。

他請扶貧幹部幫忙找,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傳給他一個電子書。去街上複印社問,印下來要500塊錢,王貞六沒舍得。一個開培訓學校的老鄉免費幫他印了書,1100多頁。

王貞六每天晚上看完新聞,就捧著這複印的寶貝,讀一兩個小時。遇到雨天,不出去擺弄蜂,看書的時間更多。他幾乎可以背下每一章節的題目,找什麼內容,一翻就是那一頁。從蜂王産卵到出幼蜂多少天,幼蜂多少天可以採蜜,他都爛熟於心。

他漸漸有了心得。為了採到更多更好的蜜,王貞六開始追花。五倍子花在高山,就上山追;烏桕樹開花,就轉過去。從3月油菜花開,到11月最後的花瓣落下,王貞六一年轉四五次場,在山上住大半年。村民看到他就説,追花客又來耍了哦,花開得好哦。

通過這一系列操作,他的養蜂水準突飛猛進。2016年,王貞六的養蜂規模擴大到50多群,一下子收入8萬元,是前一年收入的10倍。這個每天看書的老頭兒,成了脫貧致富帶頭人。村民讚嘆他真有兩下子。連當初教他的師傅都到他家參觀,誇他能幹。

2017年,王貞六的蜂群擴大到200多群,當年收入20多萬元。

從2015年的8000元,到2016年的8萬元,再到2017年實現收入20萬元,王貞六三年三級跳,一年比一年跳的步子大,他感覺自己像做夢似的。武陵山區的王老漢,六十五,始發憤,讀書籍,四年來與蜂共舞,終於在古稀之年到來前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鎮裏的幫扶幹部到他家,問他還有什麼困難。王貞六提了一個請求,想把技術傳給更多人,帶動村裏人養蜂。“我在苦瓜水裏泡了40年,現在落到了蜂蜜罐裏,應該知恩圖報。”

王貞六對著村裏的貧困戶名單,挨個打電話。想嘗試養蜂的30多戶貧困戶,他每戶免費送了一到兩群蜜蜂,還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有問題隨時聯繫。送給貧困戶的都是好蜂,他再三叮囑,一定要愛惜。

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援下,王貞六成立了擔子坪中蜂養殖合作社,帶動25戶貧困戶養蜂,山裏又出現了一批新的趕花人。貧困戶幫貧困戶,幫出了真情,也幫出了效果。2018年,他們的合作社蜂群發展到300多群,收入近30萬元。

鎮農業服務站的工作人員説,培訓班年年辦,像王貞六這樣沒啥基礎,靠自學幹成産業的,還真少見。

以前在台下聽課的王貞六,現在有時也被當地扶貧辦請上臺講養蜂技術。幾年前和他一起上培訓班的同學,有幾個也來聽課了,“你都上來講課了,我們怎麼就沒養好,還在聽課呢。”

看書啊!他説,吃得讀書苦,才有蜂蜜甜。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