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山連片特困地區一個山村三十年接力奮鬥甩掉貧困帽子

發佈時間:2019-07-10 10:56:41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徐海波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泉口村,村民,陳迪強

原標題:屢敗屢戰鬥“貧魔”幕阜山連片特困地區一個山村三十年接力奮鬥甩掉貧困帽子

本報記者徐海波

位於幕阜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洋港鎮泉口村,素有“旱包子”“水袋子”“蟲窩子”之稱,加之自然災害頻繁,十年九災。貧困就像一道魔咒,世世代代縈繞在這裡。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我國發起向貧困宣戰以來,這裡的人們一直與“貧困惡魔”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一路上歷經坎坷,終於在精準扶貧的號聲中,甩掉貧困的帽子。

貧困山村有決心 奮力脫貧屢失敗

陽新縣是湖北省為數不多的集老區、貧區、山區、庫區和疫區于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泉口村是陽新縣典型的貧困村,位於鄂贛兩省交界的幕阜山腳下。

80年代後,改革開放的春風日漸吹到了這個山溝。泉口人開始思變,立下了“依靠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脫貧決心。

泉口人首先想到的是“木材致富”。1989年冬,一場持久的植樹運動開始了。“那時我還是初中生,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扛起鋤頭上山。”有村民回憶説,在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裏,泉口人都在幹著這一件事。

幾年之後,眼見滿山的樹木一天天長大,許多村民掰著手指頭,謀劃起即將到來的美好生活。誰知,1999年,一場大火燒盡了泉口人的希望。濃密的樹林一夜之間成為一地炭灰。許多村民都哭了。望著滿山的黑色,他們找不到前進的路。

“這是最好的沃土,我們要種上希望的種子。”今年70歲的鄢必祥當時是村黨支部副書記,他和村幹部一起繼續到縣裏申請扶貧支援,“炭灰是種植果樹的最佳肥料。”這一想法得到了縣政府的支援。縣特産局給泉口村特批了一批桃樹、李樹等苗木。

“整整2個月,我們都在載果樹。”鄢必祥説,熬過兩年終於等到了豐收,但擺在泉口人眼前的一大天塹無法跨越,那就是泥濘狹窄的山路,根本無法用貨車將熟透的桃子運出大山。

所有村民都挑起擔子往外挑,最終還是有大部分爛在了樹上。

2002年,泉口村舉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在鎮上經商的本村村民陳迪強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讓陳迪強措手不及的是,村裏竟然還有31萬元債務。一打聽才知道,過去村民連飯都吃不飽,更談不上繳公糧交農業稅。村委會為完成任務,只好借債交稅。

如何挖掉窮根,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新一屆村兩委反覆思忖著。

村幹部帶頭。陳迪強第一個想到的是,村幹部率先嘗試“搞副業”。於是,他帶領6名村幹部,利用早上和傍晚的時間,挑泥挖土做堤壩,終於挖出一個魚塘。放下魚苗後,村幹部仍不停歇,每天早晚割魚草喂魚。

2004年春節前,大家準備撈魚上市賣個好價錢,於是放幹池水。第二天一早,村幹部帶著網袋來到魚塘時驚呆了。一萬多斤魚一晚上全部被偷光了。村幹部們知道,這可能是本村村民所為。在這個窮怕了的村,這並不罕見。

養魚失敗後,泉口人又想到了一個“時髦”的産業——旅遊。泉口村有2萬多畝山林。有老人説,山上有個“萬春洞”,裏面的天然岩石非常壯觀,“開發出來,光門票收入都不得了。”

在此規劃下,十幾個村民組成了旅遊開發專班,每天天沒亮就帶著饅頭和乾糧上山找洞,一直到天黑才下山。幾個月後,大家不僅見識了“萬春洞”的壯美景觀,還修通了一條旅遊道路。

然而,這一“養在深閨”的溶洞並沒有得到了遊客的追捧,也沒有被投資商所青睞。幾個月的熱鬧後,“萬春洞”繼續沉睡在深山中。泉口人開始迷茫了。

舉債建設工業園 無奈失敗又轉型

難道貧困的帽子就摘不掉了嗎?“不!”泉口人不信邪。2013年,泉口村“兩委班子”外出廣東、長沙、溫州等地考察學習,看到遍佈鎮村的“村辦工廠”,於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創辦“泉口工業園”。

就在這時,泉口村獲得上級財政100萬元的扶貧開發資金,其中60%可用於工業園建設。村幹部東拼西湊,帶頭借錢投入;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泉口工業園“初具雛形”,6棟鋼結構廠房、兩層辦公樓都已建成。

然而,工程建設留下的100多萬元借款,是幾名村幹部以個人名義借來的。有的村幹部為還上這筆錢急得夜不能寐。借錢最多的陳迪強更是陷入“不盡的苦惱”,妻子還因此與他鬧了離婚。

更讓陳迪強苦惱的是,由於資金投入不足,工業園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加工業園外面公路崎嶇,許多有意投資的客商,實地看後“直搖頭”。

兩年過去了,工業園區還只是一個“空殼”。

“我們都是農民,幹農業咱有把握。”一次偶然的機會,陳迪強聽説種植香菇比較賺錢,而且可以發動村民來種。於是,他與村幹部共同考察後決定,引進湖北隨州技術種植香菇,並利用現有閒置工業廠房加工成幹菇。

幾赴隨州後,8位率先“吃螃蟹”的村民與6名村幹部一起,投入資金組建了“農旺供銷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條幹菇種植生産線終於在泉口村落成。

經過一年嘗試,泉口人發現,隨州産的幹菇可以賣100多元一斤,而泉口産的幹菇一斤只能賣30元,最低時只賣15元,連本都賺不回來。

陳迪強心急如焚。縣、鎮領導牽線搭橋,請來省農科院技術員。技術員認為,隨州地處鄂西,雨水少,氣候乾燥,適宜生産幹菇。而泉口地處鄂東南,雨量充沛,適宜種鮮菇。浙江省慶元縣是種菇的“鼻祖”,泉口應該從那裏引進技術。

陳迪強聽後,如獲至寶,前後去慶元縣十幾次,終於引來一家企業。雙方共同成立湖北泉口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130畝香菇基地,培育菌棒,銷售給“農旺供銷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給農民分散種植鮮菇。

一年下來,合作社實現了扭虧為盈,村民還拿到分紅。一些村民到公司和合作社打工,每天還可以增加80至100元收入。初試成功後,村幹部開始號召貧困戶加入進來。“他們不需要投入一分錢。”陳迪強介紹,只要貧困戶有一定勞動能力,就可以承包香菇基地,“菌棒先賒給他們,到年底收菇時再扣減。”

一年之內遇三災 歷經坎坷終圓夢

剛看到脫貧希望的泉口人,又一次失望了。

2017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將300萬棒長勢良好的香菇菌種全部浸泡在水中。全村青壯年淩晨出動搶險,幸好救活了一半的菌種。

剛喘過氣來,8月,又迎來一輪炎熱高溫天氣,100萬棒菌種再被“燒死”。

僅存的50萬棒菌種又沒熬過當年的大雪低溫。

一年遇三災。合作社當年虧損40多萬元,許多村民特別是貧困戶也都大受損失。

聽聞泉口人艱辛的脫貧歷程後,時任黃石市委書記馬旭明帶領市縣幹部來到泉口村,把脈問診,從金融、市場和技術等方面量身定制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林業廳、市農業局、縣人才辦等部門相繼到府給予支援。

為了破解長期“卡脖子”的交通難題,陽新縣將泉口村前的道路納入縣道規劃,實現了升級貫通。洋港鎮黨委書記俞振華説,從泉口村到鎮上以前開車也要2個多小時,現在只要25分鐘。

2018年,泉口人的幹勁更足了。在過去的基礎上,新的130畝食用菌基地迅速發展起來。記者日前來到泉口村,只見香菇基地上一排排大棚整齊劃一,棚頂蓋有塑膠、防曬網,四週裝有電動機,上面裝有噴淋,很是氣派。

湖北泉口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偉告訴記者,如今,他們不再只是賣“大路貨”,而擁有了自己的品牌,每斤花菇的售價從66元到88元不等,正常情況下,每年可賣出500多萬元。

這一次,泉口人真的迎來了曙光。

2018年,泉口村41戶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

泉口人並不因此而滿足。陳迪強告訴記者,泉口村正在加大香菇産品深加工力度,進一步延伸産業鏈,開發香菇醬、香菇飲料等高附加值産品。

同時,泉口人引以為自豪的“萬春洞”終於受到客商的關注。今年初,泉口村與附近的千島湖旅遊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萬春洞——萬畝油茶花——森林生態休閒”一日遊路線。

今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文正式批准陽新縣退出貧困縣。

“不久的將來,泉口村不僅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要成為富饒美麗新農村的標桿。”在今年初的村民大會上,陳迪強帶領全體黨員大聲宣誓。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