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就能上班 陜西平利“社區小工廠”成就“扶貧大産業”

發佈時間:2019-07-10 10:57:1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楊維思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陜西平利,産業轉移,扶貧模式

中新網7月9日電 (楊維思)老縣鎮位於陜西安康平利縣,小鎮有一條沿河的街道,遍佈著電子加工、玩具製造等“社區工廠”。簡單但敞亮的廠房裏整齊地排列著機器,在這裡辛勞忙碌的,都是鎮上的居民。

平利縣是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重點縣,全縣有貧困村79個、貧困戶18507戶,貧困發生率22.4%。2010年遭受“7 18”特大洪災後,平利縣按照陜南移民搬遷部署,先後建設112個集中搬遷安置區,累計讓28555戶83307人搬進新居。

但搬遷也帶來了新問題。從山上搬到山下,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些群眾如何就業掙錢,如何避免成為“住在樓房裏的貧困戶”呢?

經過摸索,平利縣找到了解決之道。充分調研之後,平利縣利用本地勞動力優勢,積極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廣泛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辦社區工廠,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一家工廠的廠房內部。楊維思 攝

老縣鎮的“社區工廠街道”就是形態之一。這裡引進的企業多屬玩具服飾、電子原件等産品加工,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但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産品大多采取以件計酬,對工作時間、場所限制不嚴,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對鬆散的特點,尤其適合需要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婦女完成。廠房一般設在安置區樓房的一層,搬遷戶甚至可以住在樓上,下樓就能上班。

一家電子加工工廠加工的電子元件。楊維思 攝

更重要的是,社區工廠為搬遷群眾帶來了穩定的收入。街道上一家襪子生産工廠總部位於浙江,該公司於今年3月在老縣鎮建立工廠,5月投産。據負責人介紹,他們生産的襪子主要銷往歐洲、東南亞等地。目前,襪子工廠吸納用工125人,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30余人,員工每月能有1800至3500元的收入。

襪子工廠的員工在對生産好的襪子進行整理,這些襪子將被出口到歐洲。楊維思 攝

此外,平利縣還建成工業集中區新社區工廠,園內有標準化廠房20000平方米,配備了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方便企業入駐。在園區上班,用餐可以統一解決,上班時還能將孩子送到社區工廠兒童照料中心照顧。目前,園區已入駐3家龍頭企業,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00個,吸納群眾就近就地就業220人,每人平均月工資約2000元。

園區內的手套生産工廠。楊維思 攝

平利縣的這些“社區小工廠”,既很好地承接了東部産業轉移,又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就業、收入問題,走出了一條“社區+工廠”的精準扶貧新路子。截至目前,平利縣已引進培育新社區工廠83家,形成毛絨玩具、服裝手套、電子元件、手工藝品4個社區工廠産業集群,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2018年底,平利縣貧困發生率降至9.8%,“社區小工廠”成了“扶貧大産業”,如今,這一就業扶貧模式被多地借鑒推廣,已在陜南多個縣區落地生根。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