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疆幹部席世明在於田縣一家葡萄種植合作社(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3日電 脫貧攻堅灑熱血 海河兒女映崑崙——追記因公犧牲的天津市援疆幹部席世明
新華社記者關俏俏、付光宇
入疆581天,走過百餘個村莊,奔波在扶貧一線,體重銳減16斤……心繫群眾、扶危幫困的天津援疆幹部席世明,在多日連續加班後突發出血性腦卒中,經搶救無效,于2019年1月14日病逝,年僅43歲。
席世明在南疆深度貧困的于田縣工作期間攻堅克難發展産業、心繫群眾結親幫扶的事跡,在當地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奶奶在家等你,讓你和我們一起回家過年”
新年後的一個週末,席世明如同往日一樣忙碌:陪同企業考察,去農産品裝車現場檢查,趕回公寓完成工作報表……一直到晚上10點,援疆醫生蘆玉香突然收到他的求助資訊。
蘆玉香回憶説,去醫院的路上,席世明還叮囑:“咱下週末去看‘小石榴’吧,倆月沒見怪想的。”
“小石榴”是個不滿兩歲的維吾爾族小姑娘。2017年4月,孕婦馬依木尼汗嚴重貧血卻無錢醫治,得知消息的席世明在援疆工作組內發起捐助,連夜籌集治療費用,幫她渡過難關,並在孩子出生後給她取名“小石榴”,寓意民族團結如石榴籽一般。
席世明昏迷期間,馬依木尼汗在病房外失聲痛哭,不少維吾爾族老鄉、當地幹部趕來探望。
席世明的妻子馬艷玲沒想到,第一次到新疆探親竟是因為丈夫病危。“這兩年他不在家我們也習慣了,我們覺得他還在新疆工作……”馬艷玲説著淚水忍不住往外涌。
“他是個有家國情懷的人。”同來援疆並挂職于田縣委常委、副縣長的陶哲説,當時天津靜海區缺一個懂工業懂招商、年齡符合要求的援疆幹部,席世明聽説後果斷報了名。
“當時孩子才上四年級,婆母已經八十了,上有老下有小。”馬艷玲説,為了照顧一家老小,馬艷玲從未探望過席世明。丈夫病危後,馬艷玲才帶著兒子樂樂第一次來到和田。“奶奶在家等你,讓你和我們一起回家過年。”樂樂趴在席世明耳邊小聲説。
“本來他計劃16號回家過個團圓年,結果16號回家的卻是他的骨灰。”馬艷玲自言自語道。
天津援疆幹部席世明抱著維吾爾族小姑娘“小石榴”(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帶動1000多人就業,但是他看不到了”
位於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于田縣,是新疆深度貧困地區,招商引資之難超出想像。但如今已有多家企業投資援建大棗、核桃等農産品合作社,帶動當地6000多戶居民脫貧。這背後,凝結著席世明灑下的汗水:入疆不到兩年,他陪同150多名客商走遍上百個村莊,從項目選址到落地,始終負責到底。
回憶起席世明,新疆邦尼玩具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鋼用了三個詞:忙碌、樸實和樂觀。“席世明陪我起早貪黑一週跑遍了周邊的鄉鎮。”趙鋼説,席世明的踏實讓他第二次考察時就決定投資。
“現在主廠房建起來了,年初加工的産品將通過寧波港出口,未來能帶動1000多人就業,但是他看不到了……”年近50歲的趙鋼説起席世明,不禁語帶哽咽。
陶哲告訴記者,項目落地後,席世明服務企業更是不遺餘力。天津農産品加工企業在於田縣各鄉建立的合作社,距離援疆幹部駐地少則15公里、多則40公里。但每次運貨,他都會趕往現場,幾十噸的貨物,他和工人一起裝車,一路陪同,直到把産品運出來。
2018年,在席世明和工作組努力下,于田縣落實招商引資項目79個,拉動資金超過13億元,帶動當地1.5萬多人實現就業。
席世明(左二)和其他援疆幹部一同給維吾爾族小姑娘“小石榴”過生日(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以心換心,用援疆真情沁紅‘石榴籽’”
“從渤海之濱到崑崙山腳下,天津、和田兩地相距4500多公里,跨越山與海的距離,卻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和田地委副書記、天津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李文運説,席世明與當地貧困戶結對認親,時刻心繫群眾。
圖尼薩汗至今提起席世明仍止不住流淚。她所在的托萬庫木巴格村較為封閉,村民大多不願外出打工,但在每人平均耕地不足兩畝的鄉村,實現脫貧十分艱難。“席世明一遍遍到府做工作,幫我們立下脫貧計劃和目標。”圖尼薩汗聽了席世明的建議,先後同意女兒女婿和小兒子外出打工就業。如今家裏脫了貧,生活好起來了。
“我記住了他的叮囑,按時給核桃樹施肥,利用庭院搞種植和養殖。”圖尼薩汗如今仍將席世明的照片貼在家裏。“他永遠是我的親戚,活在心裏。”
全國第九批援疆幹部總領隊曹遠峰説,席世明是援疆幹部的縮影。十八大以來,天津選派3批、共700余名援疆幹部,實施援疆項目510個,帶動44301名貧困人口脫貧。
“活著是援疆的旗幟,倒下是援疆的基石。只要我們堅持以誠換誠、以心換心,援疆真情就會填滿縫隙,沁紅每一顆‘石榴籽’。”李文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