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南部山區的薯業脫貧實踐
寧夏西海固地區(含西吉、海原、固原 3 縣)位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的六盤山區;其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發展滯後,貧困面大、貧困度深,是脫貧攻堅的長期戰場和主戰場。馬鈴薯是該地區貧困群眾種植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 14.34 萬公頃,鮮薯年總産量約 157 萬噸;馬鈴薯生産也是當地支柱産業之一,在農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西海固地區常年旱災、病蟲害多發頻發,加之肥料農藥利用率低、種植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疊加,導致當地馬鈴薯種植效益差,嚴重損害了薯農的種植積極性。
2012 年以來,微生物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圍繞上述問題精準發力,科學施策,開展跨學科、跨地域的脫貧技術協同攻關。扶貧團隊在寧夏南部山區引進並推廣了肥料增效、農藥控失、病蟲害綠色防控、撿拾機等多項先進技術,並通過技術有機整合與整合,建立了寧夏馬鈴薯豐産增效技術體系。經過多年實踐,在當地建立核心示範點 17 個,累計推廣馬鈴薯豐産增收新技術 105 萬畝;示範區平均畝産增加 10% 以上,畝均增收 200 元,産投比高達 10:1,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此外,項目團隊還舉辦了 60 余次技術觀摩和培訓會(圖 3),累計培訓技術骨幹 1 000 余人次,發放技術手冊 5 000 余份。上述活動産生了廣泛、良好的社會影響,用科技手段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得到廣大群眾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圖 3微生物所仲乃琴向寧夏海原縣貧困群眾傳授馬鈴薯綠色高效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