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日訊(記者 吳佳潼)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佈,我國醫改正式開始。今年是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十週年,也是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關鍵階段。
2019年3月30-31日,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召開“中國醫改十年回顧與展望”高峰論壇。回顧我國醫改十年曆程,原衛生部部長,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高強表示,我們要對十年醫改有全面、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我們取得了成效,這些成果來之不易。但同時,更要正視“三醫”,即醫療、醫藥和醫保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醫改的實施讓老百姓敢去醫院看病
“醫改讓百姓獲得了‘紅利’,現在百姓敢去醫院看病了,因為有報銷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説。
在李玲看來,這十年時間,在不斷探索中,醫改的方向日益明確,醫療衛生保障實現全覆蓋,人民健康顯著提高,新生兒死亡率8年間下降一半,健康績效改善幅度遠高於同等起點國家。同時,醫改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醫改的成就足以載入民族復興的史冊。
李玲認為,醫改取得了成效,但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大,“‘看病難、看病貴、看病亂’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分級診療制度還需進一步推進,全民醫保報銷比例和水準在未來也有待提高。
李玲指出,醫改的下一步重點應該在供給側,即公立醫院醫療服務體系的改革,供給側的改革核心還是醫院和醫生要建立正確的激勵。此外,藥改是一個突破口,但藥改只是第一步,還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保障醫院發展和醫生的利益,讓公立醫院真正“公益”起來。
同時,還要利用好資訊化、大數據、智慧化的新“武器”,建立覆蓋全民的、全生命週期的智慧型健康管理。
十年來我國每人平均衛生總費用增加至4148元
國家衛健委財務司司長何錦國介紹了過去十年醫改在經濟領域的變化,新醫改實施以來,全國衛生總費用從2009年的1.8萬億增加至2018年的5.8萬億,年均增長14.2%,每人平均衛生總費用從1314元增加至4148元。我國政府衛生支出從2009年4510億元增加至2018年1.57萬億元,累計支出將近十萬億,年均增長14.9%。
支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了實行60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加大了對醫療保障制度的支援力度,基本醫保參保人員超過13億人,覆蓋了95%以上的人群。減輕了個人醫藥費用負擔,特別是貧困人群,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全部醫藥費用個人支付在8%左右,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同時,在832個貧困縣的1180個縣級醫院實行三級醫院對口支援,讓92%以上的貧困人口實現縣內看病。
全國基本實現了每個縣建設好1-2所公立醫院以及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這都是公辦或集體所有制,超過84%的城鄉居民15分鐘就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
何錦國認為,改革並非一蹴而就,醫改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的醫改還需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力度,重點支援預防服務,基層醫療衛生能力建設和貧困人群的醫療保障。同時,要有效應對老齡化不斷加重和慢病性發病率持續上升所帶來的醫療費用增長的問題。
此外,要認真研究界定政府和市場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責任,確定公共衛生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籌資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別是個人的健康責任,這個還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認識到個人永遠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做好衛生健康事業的共建共用,三方力量都要充分發揮。
將“三醫聯動”改革納入健康中國建設戰略中
在全面回顧十年醫改取得成績的同時,要研究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高強認為,從宏觀層面講,“三醫聯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醫療來説,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研究如何科學劃分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職責,如何做到衛生資源、設備、醫生可以合理的劃分。
“在醫藥方面,政府對於醫藥産品要有一個科學的定性,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政策。”高強説,“醫藥産品要定義為特殊商品,政府應該給予特殊政策,包括扶持政策、監管政策等。”
對於醫保問題,高強指出,“醫保保證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個‘基本’的定義要更加明確。”
談及醫改的未來,高強表示,今後的醫改不能僅圍繞“三醫聯動”範疇,更重要的要把健康中國建設的一些新的理念體現在研究和工作中。中國的衛生事業要想走向世界,既不能因為發展新的模式而忽略了推進“三醫聯動”改革的任務,同時也不能只注重“三醫聯動”改革而忽視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
“把‘三醫聯動’改革納入到實施健康中國建設戰略之中,一起研究,一起推動,未來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中國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模式。”高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