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首要謀劃好生態扶貧

發佈時間:2019-03-14 15:31:39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董戰峰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生態扶貧,貧困地區,脫貧

作者:董戰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扶貧工作。黨的十九大明確把精準扶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並對此做出重大部署。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精準扶貧要充分考慮生態重要地區的扶貧方式和方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減貧脫貧的關係,首要是抓好生態扶貧。

扶貧攻堅戰是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目標建設的一場硬仗,做好生態扶貧工作很關鍵。

中國脫貧成就舉世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中國在減貧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239萬人,連續6年超額完成千萬以上人口減貧任務。據世界銀行發佈的數據,全球範圍內每100人脫貧,就有70多人來自中國。2020年中國如期消除絕對貧困,將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消除貧困目標,這將給全球減貧帶來巨大信心。

2019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的一年,同時也是脫貧攻堅吃緊的一年,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把握脫貧攻堅正確方向,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現精準扶貧。

生態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難點和關鍵點。經濟貧困、生態退化、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是很多貧困地區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必須解決的重大難題。生態扶貧強調生態優先原則,突出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把扶貧脫貧工作和貧困地區的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充分銜接起來,通過生態修復和保護帶動地方就業,拉動地方經濟,促進地方轉型,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互促進。各地貧困情況不同,發展階段和條件也不同,不能粗放式、一個模式推進,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生態扶貧模式。

強化扶貧地區的財政投入、資金機制和生態補償建設,持續鞏固和提升脫貧成績。

加大財政資金直補促進貧困地區建立生態優先發展模式。生態環境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生態環境將會因為對脫貧目標的短期化追求承擔更大的壓力,發展空間受限、沒有産業支撐、上下各級財政支援沒有體現這種差異性,處於生態脆弱區的貧困地區將可能變得更加貧困,反過來也會進一步影響生態環境。要破解這一矛盾,打破這一惡性迴圈魔咒,中央和各級財政要加大資金補貼和績效激勵力度,盡可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貧困地區的天然林、草地、濕地保護以及農村發展的直補型財政資金支援,積極推動貧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建立生態優先發展模式,著力提高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本,才能實現經濟脫貧和生態保護雙贏。

形成多元化生態扶貧資金機制。積極改革財政預算支出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預算和投入力度,特別是對於那些“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貧困區,實施傾斜性和引導性結合政策予以支援。鼓勵地方加大綠色金融創新,利用綠色金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吸引多渠道社會資金投入到生態扶貧工作中來。推進貧困地區建立多元化的扶貧資源籌集機制,各級地方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主體的能動性,多種渠道獲得扶貧資源。

完善貧困區生態補償機制。針對生態脆弱貧困區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是實現精準扶貧和生態保護的重要途徑,通過生態補償的方式讓貧困區居民在參與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有收益,實現脫貧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一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的生態補償力度,提高貧困地區的生態補償標準,爭取使得補償標準能夠充分反映貧困地區的發展機會成本。二是加大綠色産業補償,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地方綠色産業,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能力,真正實現貧困人口的“能力脫貧”。三是實施多元化、市場化補償。探索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土地權信託等多種補償方式,提升農戶就業技能,發展規模化綠色産業等。四是利用生態補償拉動貧困區綠色就業。結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公益林補償、天然林資源保護建設及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等,挖掘生態建設與保護就業崗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為生態保護區的農牧民特別是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引導貧困農牧民,向生態工人轉變,提高貧困戶收入水準。

夯實脫貧攻堅戰的支撐能力,確保脫貧攻堅工作見實效、能長效。

嚴格落實各部門生態扶貧責任清單。生態扶貧涉及環保、民政、資源、水利、農林、發改等多部門,需要研究並制定區域生態扶貧、脫貧攻堅的責任體系,落實各部門責任分工清單,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形成統籌協調、高效有效的管理機制。同時各地方政府加強層級之間的縱向協調,實現貧困地區扶貧工作與生態保護工作“橫向部門協調,縱向層級傳導”的格局。

引導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綠色産業。要積極引導貧困地區發展地方特色生態農業。充分挖掘地區生態發展潛力,充分利用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地方性特色農業,發展林下經濟等綠色産業、地方政府積極做好配套服務,完善生態産業鏈,搭建 “産、供、銷”一條龍式市場,打造生態農業品牌,提高貧困區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水準,通過地區特色優勢綠色産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同時要積極推進地方發展特色型生態旅遊産業。將生態扶貧和地區旅遊業相結合,依託本地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大力構建“生態+旅遊”的發展格局,利用生態旅遊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讓鄉村旅遊變為貧困戶的“收入來源”,通過生態旅遊把貧困地區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財富,並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推進生態脆弱地區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易地搬遷是解決生態脆弱地區貧困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生態移民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産和生活條件。我國許多貧困地區因為多年來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了水土流失不斷、自然災害頻發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居民長期處於貧困的狀態,生態移民是解決這些地方貧困農戶脫貧的根本出路。可針對生態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採用整體搬遷的方式,在加強地區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改的同時,也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可將新農村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相結合,做好移民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針對貧困戶的生産恢復和發展提供充分做好幫扶。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