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致富經 脫貧攻堅的中國智慧

發佈時間:2019-03-11 14:18:4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黔東南,致富經,脫貧攻堅,中國智慧

   

是不是非常美,這就是我前不久剛去過的地方,中國西南部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裡是苗、侗、瑤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收穫之季,産業興、百姓富的美好畫卷正在這片秀美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你們能想像嗎,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的閉塞之地。那麼他們的生活究竟是如何發生轉變的呢?這要從2013年開始説起。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貧困區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也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

其中,産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一環。從那時起,黔東南州政府將産業扶貧列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分析貧困地區致貧原因,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農業産業。

我們看到,黔東南的自然環境使這裡發展食用菌種植、畜禽養殖、特産采收等特色産業的優勢得天獨厚。當地政府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引導企業以自身的市場優勢、資本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在貧困區建立扶貧項目,開發資源,培育産業,盤活當地的自然和人力資源;引導貧困戶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把貧困戶“綁”在産業鏈上,真正實現增收致富。

以食用菌産業的香菇種植來説,政府與餐飲企業合作,在當地規劃建立食用菌生産基地。從香菇栽培到采收分級,再到運輸管理,企業全程幫扶,免費提供技術,並定時回購香菇,形成嚴密的産業銜接,通過市場經濟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

扶貧先扶智,有了先進的技術和完整的産業鏈,才能長足發展。

中國有句俗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説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中國的精準扶貧正是“授人以漁”,扶貧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方法,大大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準和發展意願。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7.4億農村人口擺脫了貧困,這一成就令世界矚目。黔東南只是中國精準扶貧的一角,像這樣的扶貧故事正在中國各地不斷上演!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