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雲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強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鬚髮揮“三農”壓艙石作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精準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不斷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和生活水準,實現全面小康,是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脫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和安排,從組織建設、政策協調等多方面不斷推進脫貧攻堅任務開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6年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239萬人,2018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3627元,比上年增長13%,農民生活水準持續穩定提高。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克服困難、完成各項硬任務的重要之年。脫貧攻堅任務在廣度和深度等方面不斷取得較大突破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和考驗。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由於客觀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脫貧難度較大,脫貧進程開展較慢。部分原本實現脫貧的地區由於脫貧品質不高、脫貧機制不穩和脫貧保障不足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返貧現象。還有一些地區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造成脫貧數據不實,只做表面文章等情況,對脫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産生了不小的阻礙。針對這些問題,《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地位和奮鬥目標,提出要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對於脫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意見》指出,要防止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等現象,主攻深度貧困地區,嚴格落實考核評估,精準問責問效等機制,為脫貧工作的順利開展、脫貧成果的巡視考核提供了重要保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提高糧食産量、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是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問題關乎著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和國家前途,保障糧食産量,提高農業技術,優化農業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三農”工作進展明顯,成果豐富,糧食産量不斷提高。2018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13158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農業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綠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可持續農業不斷推進。
另一方面,我國農業核心技術較少,創新農業發展等領域存在不足,農業由增産到提質面臨較多困難,要完全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仍然需要努力。《意見》指出,要穩定糧食産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同時推動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著力實現農業高品質和現代化發展。
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重要體現之一就是農村在環境治理和公共服務建設等方面的欠缺。由於經濟發展狀況、農業生産模式和專業人才缺失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的居住環境,生態狀況存在很多不足,污水治理、垃圾回收等貼近群眾生活的問題還未能妥善解決。此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準還相對較低,農村教育、社會保障和文化體育等領域仍需加強,這些都關係到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近年來,隨著黨中央進一步提升“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斷開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廣大農村的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並在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水準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具體的政策舉措,著力推動農村面貌的整體改變。
發展壯大鄉村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實現農民增收是關鍵。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以及各項惠農政策的穩步實施,農民收入增長連續九年增幅快於城鎮居民收入,2018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意見》指出,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從提升農業品質,豐富産業領域,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切實保障農民增收。當前,農村各項事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要注重因地制宜,善於發掘特色農業,著重開發科技農業,致力擴大優勢農業,加大鼓勵回鄉創業,多渠道,多角度增加農民收入,提升群眾生活水準。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改革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三農”工作上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進入新的階段。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意見》指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重點是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我國小農戶仍是主要經營方式的這一實際,著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有助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業健康發展。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這一改革的重點和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對於保障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有重要作用。《意見》強調,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等,有效保障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同時要不斷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從農業補貼政策,農業保險政策和農業金融政策等方面切實保障農業發展。
全面深化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伴隨著“三農”工作的深入推進以及農村問題的複雜多元化,增強鄉村治理能力、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對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意見》指出,要重視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三者相互統一相輔相成,一方面通過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加強村民的自治意識,提升群眾自我管理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村民的法治意識,依法治村,提升農村法治建設水準。同時注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弘揚鄉賢文化,樹立模範榜樣,加強農村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一直是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農村基層組織要注重農村群眾的思想工作,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營造積極向上,和諧文明的鄉村文化氛圍。要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為農村群眾提供安居環境。《意見》圍繞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擊敵對勢力,基層腐敗治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治理,闡明瞭今後建設平安農村,維護群眾安全的方向。
發揮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萬丈高樓平地起,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當前,“三農”工作開展進入到前所未有的關鍵時期,各項任務的挑戰和複雜程度不斷增多,農村基層組織所肩負的責任越來越大。要確保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必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意見》充分指出現階段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各種問題,如村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員隊伍結構亟需優化等,提出要以縣為單位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一村一策”逐個整頓,健全乾部選拔和錄用機制,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等。《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村級各類組織在農村各項事務中的作用,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增強村級組織自我保障和服務農民能力。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意見》指出,要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這對於落實工作,明確責任和督查考核具有重要意義。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我國農業在較長一段時期裏發展緩慢,發展要素和資源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意見》強調,要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在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多方面優先農村發展,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重視農業,發展農村,造福農民的決心。《意見》指出,要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鼓勵幹部深入基層,實地調研,認真考察,真正了解農村,熱愛農民,才能將工作開展到實處,解決農村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
推進“三農”工作,保障政策落實,離不開各方人才的支援。由於城鄉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影響,人才短缺一直成為農村工作的一大短板。留不住人才,缺少真正了解農村的人才等問題亟待解決。《意見》指出,要把鄉村人才納入各級人才培養計劃予以重點支援。建立縣域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和鄉村人才定向委託培養制度,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發掘人才,引進人才,強化人才保障機制,有力發揮人才在“三農”工作中的重要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