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走向世界的中國農村電商》第四集:山村竹涼蓆工廠的新機遇

發佈時間:2018-12-19 11:30:25 | 來源:北京週報網 | 作者:馬孝文 | 責任編輯:孫芳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走向世界,中國農村電商,第四集,山村竹,涼蓆工廠

 

“我對改革開放的理解就是,一個是所有人思想的開放,一個是對創業的堅持。”培斜村村民華永良説。

培斜村是個山村,坐落于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小池鎮。改革開放以來,這裡的兩代人先後把握住了兩次機遇,把培斜村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竹茶之鄉”、“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闖出了一條成功的鄉村振興之路。

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是省定貧困村的培斜,村民們在華永良父親華錦先的帶領下,白手起家,發展竹蓆加工業、茶業,開始從貧困走向富裕。2010年,大學畢業生華永良開了該村首家網店,短短3年,竹製品銷售額超過200萬元,帶動村民走向電商之路。2017年,全村竹蓆年銷售值達1.6億元。

因為身處大山深處,做電商最大的困難就是物流問題。“一開始去找快遞公司談,幾乎都是被拒之門外,想想沒辦法,我就自己用小貨車去城裏的快遞網點拉。”華永良説,“一開始有十幾件,二十幾件,慢慢的有五六十件,快上百件的時候,快遞公司就重視起來了。”

電商在拓寬竹蓆廠銷售渠道、解決産能過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村子裏竹蓆廠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家。一家做得不錯的網店,就能解決掉一兩家廠的生産量,華永良説。

原來村裏只有父輩和留守老人留在村裏,年輕人都在外邊闖蕩。在華永良的示範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村裏創業。整個村子變得有活力了起來。

竹蓆是季節性産品。春夏季節時銷售較多,秋冬則無人問津。秋冬季節,華永良就會找一些別的商品,比如羽絨服來賣。2018年,他註冊了一個食品品牌,銷售本地生産的新農特産。“做電商就是要不斷嘗試新事物。”華永良是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

同樣敢想敢幹的村民們,除了發展竹、茶産業和電商之外,利用培斜村自然風景獨特,網路人氣高的特點,還做起了鄉村旅遊。現在,培斜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談到父親和他這兩代人,華永良説:“我們只是在改革開放的這個大背景下,分別抓住了不同階段的機遇,並且把它分享到村裏面。”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