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深刻認識我國鄉村發展所處階段,通過科學研判、精準安排,深入挖掘“三農”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既是深化落實精準扶貧方略的現實途徑,也是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今年寧夏要實現3個國家級貧困縣摘帽、14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退出的目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通過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精準扶貧方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在振興主體、産業基礎、政府與市場、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有效銜接成為新時期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推進鄉村振興主體有效銜接
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主體都為農民,但精準扶貧主要針對貧困群眾採取幫扶措施,而鄉村振興還要考慮到如何為“返鄉農民、下鄉賢士、回鄉大學生”(三鄉人)做好服務,讓他們帶領地方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共同富裕,這就要把貧困群眾、致富帶頭人、三鄉人、專業合作社、企業通過強有力的紐帶有效銜接起來,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他們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鼓勵三鄉人返鄉、下鄉、回鄉創新創業,帶領當地群眾共同致富。
2017年1月,隆德縣聯財鎮聯合村477戶專業合作社社員首次股權分紅獲利108.7萬元。這種採取股份合作和“村集體+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致富帶頭人帶領群眾抱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將沒有能力發展的單老戶、雙老戶和兜底戶安排在村集體經濟的鏈條上,既改變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大規模集約化種植,又解決了貧困群眾單戶面對市場的渺小無力感,還為兜底群眾解決了衣食之憂。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想方設法讓農村更具吸引力,讓農村環境能夠留住人,讓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等惠民政策的碩果,也是隆德人民落實國家和自治區系列制度安排的實踐經驗結晶。
加快傳統産業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
産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目標,就是要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發展目標提供支撐,為地方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動力源泉。精準扶貧因村因戶量身定制扶貧措施,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鄉村振興不僅考慮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還應從區域整體産業發展尋求發展,依託當地産業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在長、短線結合上下足功夫。短線産業可確保貧困戶當年受益,長線産業要形成地區主導産業,確保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強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著力建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融合等方面作為突破口。
我區9個貧困縣,無一例外都屬於農業主導縣,如何將貧困人口、小農戶引入新型農業經營和現代農業經濟結構當中,實現傳統的小農種養業模式向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轉型,通過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農村電商、教育扶貧等模式,支援農民合作社和其他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託管、牲畜託管和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農戶增收,在實踐中將農村貧困人口、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發展有效融合銜接,進一步把弱勢群體有機鑲入現代産業和社會經濟當中。
實現政府主導與市場引領有效銜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引領作用,激發出農業農村的內部活力。只有將政府主導和市場引領有效銜接起來,才能使“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落到實處。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就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引領這兩隻“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合力作用。精準扶貧針對貧困村、貧困戶實施了系列因村因戶幫扶措施,以政府為主導、市場逐步介入,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尤其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準,而這些又恰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環節。精準扶貧解決了農村道路、燃料、自來水、污水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問題,補齊了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方面的“短板”,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市場化改革率先推進、農業要素在城鄉間逐步自由流動,市場在農業資源要素配置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億萬農民成為市場引領的要素流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鄉村生機和活力逐步顯現。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採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發展方針統籌推進了城鄉協調發展。實現政府主導與市場引領的有效銜接,讓基層農民、社會各界、全社會資源都投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為新時代鄉村發展繪製宏偉藍圖。
強化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精準扶貧方略與鄉村振興戰略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系列惠農支農政策,以及農村系列體制機制的改革。
當前,圍繞精準扶貧制定了系列到村到戶的惠農支農政策,有效解決了貧困戶、貧困村的生産生活問題,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水準。鄉村振興階段,農村政策在保障貧困群眾基本生産生活的情況下,應出臺由特惠向普惠逐步轉型的惠農支農政策體系。如:扶貧資金逐步向非貧困村、非貧困戶開放,産業發展與金融扶貧、資産收益扶貧等措施也向非貧困戶、非貧困村全面覆蓋,充分激發基層群眾內生動力,解決近年來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倒挂的問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深化農産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重塑城鄉關係,探索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在資源分配、要素流動過程中,通過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體系促進農村農業優先發展,引導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有效流動。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總體佈局與要求,探索在非貧困村或已脫貧村先行先試,在政策、資金使用、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創新。
(作者:寧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