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發展 從小額信貸到普惠金融

發佈時間:2018-11-16 13:22:52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辛聞 | 責任編輯:孫芳

關鍵詞:25年發展,小額信貸,普惠金融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2018年1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行了“中國小額信貸與普惠金融發展研討會暨《從小額信貸到普惠金融——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二十五週年回顧與展望紀念文集》發佈會”。與會者對中國小額信貸和普惠金融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和總結,深入分析了其發展現狀,並對其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中國現代小額信貸起源於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的扶貧行動。自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先後在河北省和河南省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了4個“扶貧經濟合作社”,引入孟加拉鄉村銀行小額信貸模式開展扶貧試驗,實現了信貸扶貧資金真正到達貧困戶的“真扶貧,扶真貧”良好效果。此後,國際多雙邊發展組織和國際民間組織對華援助中也大量採用小額信貸扶貧模式,並由農村扶貧進一步拓展到城市扶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創業。到2005年,中國以扶貧為己任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和項目達到300家左右。這些小額信貸機構和項目主要以扶貧以及婦女和兒童發展為宗旨,其中80%以上的機構或項目位於國定貧困縣。

20世紀末,小額信貸被中國政府在扶貧行動中廣泛採用,逐步成為中國減貧制度化、系統化、規範化的扶貧政策工具。被納入精準扶貧十大工程的“扶貧小額信貸”,作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量身定做的金融精準扶貧産品,其政策要點是“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款、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

20世紀末,在中國人民銀行推動下,農信社系統(農信社、農合行、農商行)全面推行農戶小額信貸,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成為對農戶放貸的主力。截至2016年末,農信社系統在農村地區共有網點12.67萬個,鄉均網點3.98個,村均銀行網點0.23個,各項貸款餘額12.99萬億元,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額的15.05%,其中涉農貸款餘額7.99萬億元,佔2016年末全國涉農貸款總餘額的28.3%,居國內商業銀行首位。

進入21世紀後,一些城市商業銀行陸續開展小額信貸和小額擔保貸款業務,為城鄉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下崗失業人員的創業提供支援,在吸收消化國際微貸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適合中國小微企業特點的微貸技術,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小額信貸和普惠金融的主力軍。截至2017年末,哈爾濱銀行小額貸款餘額1914.256億元(按照普惠金融口徑),佔本行貸款總額的80.6%,小額信貸業務利息收入94.355億元,佔本行貸款利息收入的70.2%,先後扶植了20 萬小微企業客戶60萬個體工商戶創業和再就業,支援了180萬農戶參與新農村建設。包商銀行在小微金融基礎上,順應金融科技發展潮流,開展了數字銀行、直銷銀行的具體實踐。

在這25年裏,中國的小額信貸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扶貧的涓涓細流發展成為蓬勃的服務普羅大眾和小微實體經濟的普惠金融大潮,其功能從農村扶貧工具發展成扶持城鄉小微企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金融手段,其業務內容從單一的小額貸款發展到包括存款、支付、匯兌、保險等綜合性的小微金融服務,其從業機構由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的一枝獨秀髮展到農民資金互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類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競相參與的百花齊放,其技術手段從手工操作發展到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的應用,其理論與政策視野從小額信貸扶貧産品與機理髮展到包含宏觀法律政策環境、中觀基礎設施和仲介服務、微觀金融産品與服務機制的普惠金融體系。這些變化是新時代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有效路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