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又是收穫的季節。高原之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農牧民們正忙著收割青稞。對於當地的一些農牧民,尤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而言,剛剛收穫的青稞便是他們一年中的重要收入來源。
如今,日喀則市持續多年的貧困問題正在逐漸得到緩解。在扶貧路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核查扶貧資金使用、推動扶貧政策落實、協助出謀劃策,他們就是扶貧審計工作人員。
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而扶貧審計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近日,記者走進日喀則市桑珠孜區、謝通門縣等地,圍繞扶貧審計進行了採訪。
1、讓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優上加優
今年62歲的藏族婦女尼瑪,生活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加馬卡村,家裏有7口人。多年來,一家人靠種植青稞為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
去年9月份,在當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支援下,尼瑪一家搬到了位於桑珠孜區江當鄉的光伏小鎮,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以前我們住的是傳統的藏式土坯房,由於年歲太久,墻體都開裂了。做夢都沒有想到,現在不用花一分錢,就能住上這麼漂亮的鋼筋水泥房子。”尼瑪説。
“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尼瑪告訴記者,她現在是當地的一名護林員,每天步行去日喀則和平機場附近的林子巡查,一年下來,能賺到3500元的工資,家裏的其他勞動力也都有了穩定的工作。
尼瑪搬入的光伏小鎮,是桑珠孜區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重點項目,項目規劃投資40億元。
西藏審計廳農業處處長吳陵涌表示:“當時光伏小鎮規模沒有現在這麼大,規劃佈局也相對分散。在審計過程中,我們站在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審計建議,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相關規劃佈局進行了優化調整。”
“未來,光伏小鎮能安置2000戶搬遷群眾。”桑珠孜區委常委、副區長普瓊介紹,目前光伏小鎮已完成了土地徵收工作,搬遷入住貧困群眾234戶1008人,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配套項目也已全面開工建設。
扶貧資金高效運轉,審計監督功不可沒。
“今年以來,我們開展了多次監督檢查,通過查閱賬本、詢問等方式,重點檢查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到位、使用等情況,指出問題,並提出了整改建議。”桑珠孜區審計局局長龍強説。
西藏自治區審計廳農業處平措對記者説,不久前,他和6位審計人員一週內奔波幾千公里,對299套易地扶貧搬遷房子的選址、品質情況進行逐一核查,由於路途遙遠,有時甚至要夜宿在尚未啟用的搬遷房中。
如今,在雪域高原的偏遠鄉村,經常會看到審計人員奔波忙碌的身影。西藏自治區審計廳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加班加點已是審計人員的工作常態,不少審計幹部忍受病痛,每天堅持帶藥工作,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以確保扶持對象更加精準、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優上加優。
2、助力貧困地區尋找脫貧路子
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通門鄉通門村金絲皇菊種植産業基地,是當地的一個産業扶貧項目。
“今年5月,當地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掌握種植技術後,在大棚裏種了1000多株金絲皇菊,預計每戶今年能賺7000元。”謝通門縣扶貧辦主任科員普巴確説,該基地能夠帶動通門鄉通門村、堅白村、卡布仁村36戶9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位於桑珠孜區邊雄鄉的枸杞種植園,也是一個産業扶貧項目。“平時每天約有20人在這裡採摘枸杞,多的時候有30多人。”桑珠孜區邊雄鄉黨委書記扎西次仁介紹,當地貧困戶在枸杞種植園打工,農閒時採摘一天能賺120元,農忙時一天能賺160元。今年邊雄鄉的貧困戶還剩87戶327人,預計今年11月底能夠全部脫貧。
扶貧,不能只靠“輸血”,還要靠“造血”。打贏脫貧攻堅戰,産業扶貧必不可少。近年來,審計幹部通過對扶貧産業、扶貧項目進行重點關注,推動産業項目更“接地氣”,脫貧致富成效更加持久。
吳陵涌介紹,社會各界非常關心西藏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在經費和項目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援。“我們在審計過程中,一方面關注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審計了解領域寬、接觸面廣的優勢,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産業扶貧項目更加貼近地方實際,體現地方特色。”吳陵涌説。
如今,審計人員在扶貧審計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議,已成為多個貧困地區尋找脫貧路子的重要參考。
藏式服裝、藏香、土雞蛋、東嘎馬鈴薯……在桑珠孜區東嘎鄉祺瑪黨慶現代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一大批特色産品吸引了不少群眾的目光。
桑珠孜區扶貧辦主任次旺石覺説,東嘎鄉處於黑頸鶴保護區,致富渠道不寬。受審計建議啟發,當地群眾結合實際,開始大規模種植東嘎馬鈴薯,併發展藏香加工等特色産業。今年以來,這些産業帶動當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44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名,平均日工資180元。
3、讓扶貧政策惠及每一個貧困戶
今年42歲的赤列,是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達那答鄉扎西頂村的村民,家裏有5口人,主要靠種青稞和冬小麥為生,年收入約1.2萬元,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赤列一家開始享受扶貧政策,每年能領到生態補償崗位資金9000元。去年7月,赤列還和其他兩戶貧困戶共同飼養了12頭豬,預計今年底賣出後能賺6000元。“現在家裏生活好多了,明年我打算蓋個兩層的樓房。”赤列説。
謝通門縣達那答鄉的米瑪頓珠,曾在拉薩市打了6年工。2010年,他回到家鄉,創立了西藏諾培農産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米瑪頓珠告訴記者,他們主要生産青稞奶茶,現擁有15名員工,其中7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員工在試用期間每月能賺3000元,試用期過後每月最高能賺到5800多元。
“我們享受了低息的扶貧貸款和多項扶貧政策,就一定要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縣裏的審計人員多次來到公司,幫助我們更好地落實相關政策。”米瑪頓珠説,今年10月中旬前,他們還要再招聘4至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名未能實現就業的大學生。
謝通門縣審計局副局長王茸表示,今年以來,審計人員堅持“高寒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作風,對縣裏的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進行重點關注,並把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整改意見建議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以確保扶貧政策真正落地、取得實效。
“我們要充分發揮扶貧審計的監督作用,讓扶貧政策能夠惠及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其脫貧致富。”吳陵涌説。
如今,我國已進入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剩餘的貧困人口大多屬於自然條件差、經濟底子薄、貧困程度深的地區。越往後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不久前,審計署對扶貧審計工作再次作出部署,要聚焦“精準、安全、績效”,進一步提高扶貧審計品質和效率,重點關注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加大督促整改問責力度,推動扶貧政策措施落實更加精準、扶貧資金使用更加規範、扶貧項目資金更加有效。
(本報記者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