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村歌計劃:村歌點亮鄉村

發佈時間:2018-09-10 16:43:46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卜衛 | 責任編輯:孫芳

關鍵詞:文化,鄉村,南塘,村歌計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南塘好聲音”在安徽阜陽南塘興農合作社的南塘民府開唱,20名歌手角逐“南塘好聲音”大獎。演出現場,南塘興農合作社負責人楊雲標和愛故鄉藝術團團長孫恒聯合宣佈“南塘村歌計劃”及“南塘村歌徵集”活動啟動。

近日,“南塘村歌計劃”及“南塘村歌徵集”活動啟動。


愛故鄉的“村歌計劃”

“愛故鄉”于2012 年由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等機構聯合發起,旨在以“故鄉情懷”喚起人們發現鄉村價值、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與自覺行動。六年來,不少青年學生、返鄉青年踴躍參與了“愛故鄉”發起的鄉村建設活動,其中鄉村文化活動如 “發現故鄉之美”“尋找故鄉之歌”“愛故鄉人物徵集”“青年愛故鄉”“愛故鄉生態文化節”“愛故鄉工作站”“愛故鄉藝術團”等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加盟。北京工友之家的總幹事孫恒現兼任愛故鄉藝術團團長。

孫恒介紹説:“村歌計劃”屬於“愛故鄉”全國系列文化活動中的其中一部分。目的是要鼓勵村民通過集體參與村歌創作,發掘鄉村文化,傳播鄉村文化,提升村民文化意識,推動中國鄉村社區文化建設與發展。一個村莊沒有文化,就沒有持續力,沒有主體性,沒有持續的凝聚力。“村歌計劃”鼓勵村民參與創作,這是與以往不同的創作方式,是在村莊文化歷史調查的基礎上的集體創作。“村歌計劃”的目的不是為了創作一首歌曲,這種集體創作是一種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一種形成凝聚力的方式,通過集體創作,從內部培育、建設和發展鄉村文化和鄉村文明,振興鄉村。

這個計劃首先吸引了安徽阜陽南塘興農合作社負責人楊雲標,他提出與“愛故鄉”合作,在合作社做一個試點,共同探索“以村民為主體的、村民可以集體參與的”鄉村文化建設方法。

 

南塘文化生活圈

南塘興農合作社作為“村歌計劃”的試點不是偶然的。其合作社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鄉村文化發展史。楊雲標正在與村民一起,打造一個“南塘文化生活圈”。

楊雲標説,2005年我們提出建設“南塘文化生活圈”。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南塘文化生活圈”已經形成了品牌文化活動,即“南塘春夏秋冬系列”。春:南塘大地民謠;夏:南塘好聲音;秋:南塘豐年慶;冬:南塘舞林大會。

什麼是文化?楊雲標説,“我們理解的文化,比如説一個家庭父慈子孝,努力耕種,這就是文化。他們在舞臺上表達生活的甜酸苦辣,表達勞動的喜悅,那種自信是最有價值的文化。我們還有拉拉隊和粉絲群。留守在家的鄉親、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村委會、學校、贊助商家、阜陽音樂專業的老師們都積極參與,這就是我們再造故鄉的一種嘗試。”

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兒童成為再造故鄉的主力軍。興農合作社的文化生活圈是將“文化生活化”了。他們會辦敬老文化節,為八九十歲的老人過生日。楊雲標説,“我們的婦女以前呆在家裏,不敢出來見世面,不參與公共生活。廣場舞幫助農村婦女在生活和社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們在廣場舞上表現得自信從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楊雲標怎麼想起“文化生活圈”這個詞的呢?他説:“我覺得就是我們試圖把文化回歸生活本來的面目。人應該就是互助的——城裏人和農村人應該是互助的,有錢人和沒錢的人也應該是互助的。有這樣的一個生活氛圍,我覺得才是所説的‘南塘文化生活圈’”。

“南塘村歌計劃”及“南塘村歌徵集”活動啟動。 


鄉野散落的民謠,村莊溫暖的力量

正因為有“南塘文化生活圈”的基礎,南塘興農合作社成了“愛故鄉”的“村歌計劃”的第一個項目示範點。

村歌不僅匯集起這些散落的民謠,也慢慢會形成一種溫暖的凝聚力。“鄉村不是沒有文化建設項目,不是沒有‘送戲下鄉’”,楊雲標説,如果請歌手寫歌,很快就能寫出來,但不能完全代表大家的感情,“我們要從人著手,不是從歌著手。”的確,這與請歌手、音樂家或村中能人鄉賢創作一首歌曲截然不同,不同的地方在於集體創作。通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尋找自己村莊的歷史、文化軌跡、一起尋訪村莊老人、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鄉青年、婦女和孩子,共同發掘這個村莊的文化歷史資源。這是一個集體學習、集體建構和集體反思的過程。大家需要一起找到描述村莊文化歷史的概念和詞彙。

村裏文化積極分子在討論“村歌計劃”。

孫恒説,“我們希望找到一種文化形式,不是給予的,而是相互參與的、相互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種失去自己文化的過程,而是一個自己創造自己的文化,又可以主動去傳播自己文化的過程”。(作者:卜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