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金額並不大的發票上,卻密密麻麻地簽上了經辦人、村監委會主任、村“第一書記”等7個名字,經過如此“繁瑣”的流程後資金才能撥付下去——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南川區河圖鎮財務辦公室看到了長坪村資金撥付記錄。
扶貧資金是高壓線,如何管好、用好是門大學問。長坪村用擴大資金撥付知曉度的方式,讓扶貧資金在“眾目睽睽”之下難以被人“鑽空子”。
“其實,這是個笨辦法,一人兩人不夠,我們就增加人數,讓大家都盯著這筆錢,都對這筆錢負責任,有人要打‘歪主意’,總不可能瞞過7個人的眼睛吧。”河圖鎮黨委書記陳劉偉説,長坪村是該鎮唯一的市級貧困村,鎮裏在3年前專門為該村設計了這套流程,加強監管。
需要簽字的這7個人,分別是資金撥付經辦人、村監委會主任、村“第一書記”、鎮駐村組長、鎮駐村領導、鎮長和村主任。之所以村主任是最後一環,是因為其相當於村裏的“法人”,對所有扶貧項目負責。
這樣一來,該村主任解秀倫就“壓力山大”,每次拿到資金撥付單或者發票,看到上面已經簽了一長串名字,他就更加謹慎、小心,對項目資金的來龍去脈一審又審。
“七道關口”的做法,將一些可能發生的風險擋在了門外。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村監委會主任李雪芳正在接待扶貧項目業主魯其中。魯作為承建方,為村裏代建了一個農莊,現在工程已經開工,他要求村裏支付預付款。他交來的單據上,資金撥付經辦人已經簽字,但李雪芳一眼看出少了稅收單,就將其打了回去。“所以,一個人的眼睛可能有疏漏,但7個人基本可以做到明察秋毫。”解秀倫説。
不過,任何項目都要7個人簽字,對項目的實施進度有一定影響。剛開始,村黨支部書記李秋明對此有些微詞:“有時候這個要開會那個又不在,找人簽字都得好幾天。”但後來,陳劉偉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事前麻煩一點,總比事後出了問題找你們麻煩要好得多吧。”他一想也是這個理,“這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以前村裏窮得叮噹響,大家對這塊資金並不在意,但現在資金量這麼大,項目這麼多,村民的監督意識也強,流程還是複雜點好。”
為了配合這套流程,村裏還同步設計了其他制度和環節。如立項前有社員大會提議、村委會匯總、村民大會表決等7個步驟,事中有鎮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駐村幹部、村支兩委幹部等組成的監督小組進行全程監督,事後嚴格驗收審計。這麼做,一方面是確保項目精準實施,另一方面也讓有簽字權的7個人全過程知曉、參與項目,簽起字來更有底氣。
資料顯示,從2015年7月以來,長坪村實施扶貧項目12個大項31個小項,共計投入資金4410萬元,沒有發生任何違紀違法違規案件,沒有任何群眾來信來訪,所有項目均按要求推進、完成並一次性通過驗收。一張發票7個簽名的做法,先後被中組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肯定,被列入“五大發展理念”典型案例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功案例。(記者 顏安 實習生 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