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在行動】廣東:産業扶貧百花齊放 美麗鄉村風生水起

發佈時間:2018-07-02 09:39:06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向婷

關鍵詞:扶貧,脫貧,貧困戶,收入,産業

“脫貧攻堅在行動 鄉村振興看南粵”網路主題採訪活動6月25日在廣州啟動。張國勤 攝

人民網廣州7月1日電(劉遠忠)6月25日~29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委農辦聯合主辦的“脫貧攻堅在行動 鄉村振興看南粵”主題採訪團先後深入梅州、河源、韶關、清遠等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展現廣東在脫貧攻堅方面的新成效、新進展。

佔地1300余畝的光伏板每日産生約10萬度電。華萱 攝

6月25日,採訪團第一站來到梅州市五華縣橫陂鎮,實地走訪廣東省裝機容量最大、扶貧資金規模最大的光伏扶貧項目——五華縣惠農新能源有限公司30MWp地面光伏項目。得益於當地山地資源和光照條件,項目選址于五華縣橫陂鎮和河東鎮交界處的山坡上,通過租用當地撂荒山地1300余畝建設光伏發電站。

截至6月23日,該項目總發電量達1828萬度,産生收益1773萬元。根據持股比例,每年向當地産生300余萬元扶貧款,可持續運營25年。不僅如此,與分散式扶貧直接將收益歸個人不同,該光伏扶貧項目的收益歸村集體統籌分配,保障了後期新增貧困戶的扶貧資金投入。

橫陂鎮只是梅州市因地制宜、幫扶並重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梅州市累計籌集扶貧資金31.43億元,共投入使用24.38億元;幫扶戶項目共330501個,村項目共6591個,實施産業扶貧項目68334個。2016~2017年,該市共有120957人達到當年脫貧標準。

桂林村貧困戶靠種茶脫貧。張國勤 攝

河源市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是一個有著1560年皋盧茶(綠茶)種植歷史的村子。幾年前,村民何洪偉患病喪失勞動能力,加上重疾的大兒子和3個小孩的教育支出,原本靠他外出打工勉強支撐的家庭因病因學致貧。妻子不得不外出打散工,維持一家生計。

“那時候感覺生活都沒了盼頭。”何洪偉説,幸運的是,在扶貧工作組的幫扶和指導下,2016年他接手了村裏的10畝茶園,做起“茶葉生意”。同時,他們一家還獲得了相應的教育幫扶、健康醫療幫扶、金融貸款幫扶等。2017年,10畝茶園便給何洪偉帶來約5萬元收入。加上妻子的工資,家庭年每人平均收入接近萬元。

目前,桂林村全村509戶2229人中,就有500戶種植茶葉,種植面積約5000畝,茶葉年産值達到1500萬元,每人平均增收1900多元。2017年底,村裏75%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大棚蔬菜撐起村民“脫貧夢”。劉遠忠 攝

通過與深圳市鑫輝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合作,採用“企業先下訂單,基地來協調,農民再種植”模式,河源市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大棚蔬菜基地一畝地的收益從原來每年約1000元,增加至現在的近15000元。自2017年5月至今,已穩定生産165萬斤優質蔬菜,售額達247萬元。

類似桂林村、石馬村利用“傳統農業+科技種養”的長效農業特色幫扶産業,河源市建有771個,吸收在家有勞動力貧困戶18725戶參與。數據顯示,2017年河源市建檔貧困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7450元,比幫扶前增加了3890元。2016~2017年,全市共8.5萬人達到脫貧標準,佔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72%。

靈潭村素有“腐竹之鄉”的美名。劉遠忠 攝

位於韶關南雄市珠璣鎮北部的靈潭村,以丘陵地貌為主,綠水青山環繞,自然環境獨特,因山而名,也因山而困。扶貧工作隊來了後,一方面帶動村民種植黃豆,興建“靈潭腐竹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特色産業,另一方面依託本地的黃煙種植産業,新建烤煙房,擴大種植面積,加強與外來公司合作,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2017年,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的1.5萬元增長到56萬元,貧困戶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8663元。

據了解,通過“造血”式扶貧,2017年韶關實現了1.06萬戶3.44萬人預脫貧,有勞力貧困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1322元。2016~2017兩年,累計共有2.73萬戶6.53萬人在住房安全、子女教育、基本醫療、安全飲用水、通電、電視、網路和家庭收入“八有”標準上實現預脫貧。

盤木生十五妹在她的蠶房裏。劉遠忠 攝

“歌頌扶貧做養蠶房哎,做好蠶房種桑樹,桑葉養蠶結蠶繭,賣了銀紙脫了貧……”(歌詞大意)談起當地的幫扶工作,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連水村貧困戶盤木生十五妹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説著説著就唱了起來。

51歲的盤木生十五妹,因丈夫生病不能幹體力活,之前主要靠種植玉米、花生為生,家庭收入很低。2015年在扶貧工作組幫扶下開始種桑養蠶,並在技術人員的免費培訓和技術指導下,逐漸從桑蠶“菜鳥”變成了技術能手。如今,她在村裏承包了一個養蠶房,養蠶1.5張,每年8~10批次,按照每批次3000元左右的價格,盤木生十五妹養蠶一年就有近3萬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

作為廣東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的策源地、全國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清遠市近年來在脫貧攻堅路上敢於創新、善於總結,因地制宜實施精準扶貧,從“輸血“到”造血“,建立健全了持續性的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統計顯示,2016~2017年,該市9.4萬人達到預脫貧標準,貧困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4610元。

素有“王者香”美譽的蘭花,成為安田村的“脫貧之花”。張國勤 攝

同樣是産業扶貧,“廣東省扶貧開發名村”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安田村則種起了蘭花。近年來,安田村依託10畝的蘭花基地,種植蘭花6.5萬盆。基地由英德市君鴻公司提供技術支援,並以每盆20元的價格對蘭花進行收購。憑藉蘭花等特色産業,2017年村集體收入67.2萬元,年每人平均8907元,同比分別上漲147%和29%。

除了蘭花産業,村裏還興建了50幢(一幢兩戶)安居房。貧困戶只需交4萬元左右即可拎包入住。

俯瞰安田村,50棟兩層建築整齊排列。李俊豪 攝

産業扶貧百花齊放,美麗鄉村建設也是風生水起。在清遠連南縣崗寨鎮安田村,50棟兩層小洋樓統一規劃、整齊排列。

“扶貧先安身,只有先把貧困戶的身安了,心才能安下來,幸福生活才有奔頭。”安田村黨支部書記陳家滿介紹,這些房子都是村裏統一規劃建設。根據實際情況,當時的貧困戶只需要自費4萬元左右,便可以住進新房。不僅如此,為了讓村民住得安心放心,村裏還協助辦理了相關手續,産權都屬於村民個人。

自從搬進了“安田新居”,曾阿婆臉上始終挂著幸福的笑容。劉遠忠 攝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子能給我帶個媳婦回來。”住在安田村“安田新居”33棟2號的曾阿婆今年64歲了,是村裏的低保戶,丈夫十幾年前過世,兒子在外務工,女兒有精神障礙。現在的她,在政策兜底的每月四五百元之外,還能享受蘭花基地的産業分紅,每年四五千元。這樣算下來,每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生活越來越好了。

曾慶輝(左)對紅梨村開展的“鄉村旅遊+”産業幫扶項目信心滿滿。劉遠忠 攝

“你腳下沾了多少泥土,代表你對這片土地有多深的感情。”曾慶輝是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派駐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紅梨村定點幫扶工作隊隊長,為了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産業項目,他幾乎走遍了紅梨村的田間地頭。經過多次調研和考察,最終確立了發展特色“鄉村旅遊+”的幫扶項目。

按照規劃,紅梨村通過建設客家文化特色産業園(創意農業工坊),開辦紅梨生態農莊、微店、農特産品展示銷售中心,舉辦鄉村小吃文化節、紅梨柚子節等活動,建設共用田園、農耕體驗園、客家民俗博物館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農業觀光、休閒運動、客家文化體驗、農家樂及餐飲等全産業鏈建設,提升紅梨村經濟産業結構,促進村民生産方式轉變,增加村民收入。

紅梨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張國勤 攝

通過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韶關不僅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還有效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提升村容村貌、營造美麗鄉村,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

連水村隨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劉遠忠 攝

走進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連水村,數十棟特色瑤族建築整齊排列。隨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闡釋著村民對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熱愛之情。

小橋流水、古宅新居……梅州新樓村展現出美麗鄉村面貌。張國勤 攝

通過因地制宜實施特色産業,把“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脫貧,精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行動,廣東扶貧工作風生水起。

統計顯示,2016年廣東省認定相對貧困村2277個,相對貧困人口70.8萬戶、176.5萬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目前累計近117萬相對貧困人口達到當年脫貧標準,全省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9046元,農村低保最低標準分別提至年每人平均4020元、4800元、5280元。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