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之際,在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指導下,四川大學商學院、封面新聞、螞蟻金服研究院以汶川災區十年來卓有成效的脫貧工作為研究樣本,日前發佈了國內首份探究數字經濟助力全面脫貧工作的調研報告。
這份名為《數字經濟紅利下的脫貧攻堅戰》的調研報告,首次梳理了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研究顯示,目前數字經濟在貧困地區的發展已經進入普惠階段,其規模越大,當地的貧困發生率越低,數字紅利正在為脫貧攻堅做出重要貢獻。
數字經濟進入第三階段
統計顯示,汶川、青川、北川三個地震重災區的平均貧困發生率已由2011年的25.24%降至2017年底的3.42%,和全國平均水準3.1%接近。災區的脫貧工作擺脫了5·12地震影響,十年來成效顯著。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數字經濟帶來的巨大紅利。在汶川災區,隨著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網際網路公司的進入,包括電子商務、非現金支付、數字化理財、數字小額信貸等在內的數字經濟産業興起,手機變為基礎設施,網路成了脫貧的致富路。
發生在汶川災區的這種變化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報告顯示,隨著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從2008年的15.2%上升到2017年末的32.9%,全國貧困發生率相應從18.65%下降到3.1%。
調查組組長、四川省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專家梁學棟認為,從汶川災區的樣本來看,數字經濟在很多貧困地區的發展主要涵蓋三個階段。一是起步階段,隨著網際網路普惠加快,農村資訊及物料基礎設施逐步搭建,電商開始出現;二是電商崛起階段,它的主要特徵包括農村電商爆發,各地開始形成一批農村電商産業港;三是數字經濟普惠階段,與之伴隨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開始參與精準扶貧,數字普惠金融開始進入發展期。
電商讓貧困率下降
報告顯示,在數字經濟的各種産業模式中,電商在各地脫貧過程中發展最為充分,已成為貧困地區産業脫貧的中堅力量。
1988年出生的趙海伶大學畢業後回到剛經歷地震的家鄉青川,將目光瞄準農村電商。2009年9月趙海伶在淘寶上開了網店,幾年來她的小網店已逐漸發展成為年銷售額1000萬元的“全球十佳網商”,並帶領百餘戶山民走出大山,創業致富。
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電商在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幫助弱勢群體創業就業,産業扶貧方面正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北川縣為例,當地電商交易規模從2015年的55.0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億元的同時,貧困發生率從12.3%降到了4.66%,電商精準脫貧的牽引作用明顯。
每個人都能享受數字紅利
除電商外,正在普及的非現金支付也受到了貧困人口的歡迎。梁學棟介紹,根據研究,非現金交易率每提升10%,可拉動GDP提高0.5%-0.8%。除拉動經濟增長外,非現金支付滲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還帶來了便利度的大幅提升。汶川縣雁門鄉月裏村村委會主任説,全村目前約有1/4家庭選擇支付寶交電費,極大提高了村民們的生活滿意度和獲得感。
將理財準入門檻降低的數字化理財,則直接讓貧困群體的零散資金也能用於投資,獲得財産性收入增加。以最具代表性的産品餘額寶為例,這一産品共為汶川災區的農民增收2840萬元。
基於數據和技術驅動的全新信用體系,以及數字小額信貸的出現,則為困難群體的脫貧提供了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緩解了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在災區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60%的調研對象表示有想過使用數字小額信貸進行創業或發展産業。
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表示,數字經濟已經成全面脫貧重要推手。預計在未來3年內,隨著數字化和人民的生活密切交織,剩餘的貧困人口將擺脫貧困,每個人都能享受數字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