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安日報5月4日消息 廣安市鄰水是四川省定88個貧困縣和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縣之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150戶78304人,其中貧困學生12225名。
近年來,鄰水縣堅持“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圍繞“辦區域最好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目標,以偏遠薄弱學校和貧困家庭適齡青少年兒童為重點,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貧困家庭的孩子點亮夢想。
開好一個“方”
“教育扶貧工作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大家才有幹勁。”鄰水縣教育科技體育局學生資助中心負責人介紹,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有著基礎性和持久性的作用。
為落實“人人受教育、個個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鄰水縣研究制定《鄰水縣教育科技體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印發《能力扶貧專項方案》《教育扶貧專項實施方案》,著力提升教育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2017年,鄰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4%以上,小學和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貧困家庭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合格率達95%以上,就業率達85%以上。
近年來,該縣從“基礎設施、控輟保學、學生資助、培訓就業”等方面入手,構建起覆蓋全縣貧困村的教育傾斜扶貧機制,建立了教育扶貧目標責任制和領導負責制,完善了考核激勵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嚴格執行民生工程項目經費預算編制和經費申撥報告制,紮實開展項目建設進度督查、品質檢查活動,專項檢查義保資金、財務管理、教育收費、免費書本發放等落實情況,確保教育扶貧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築好一個“巢”
記者在鄰水縣城東北部新區幼兒園項目建設現場看到,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工人正在抓緊時間進行室內裝修。
2017年7月,鄰水縣啟動東北部新區幼兒園項目建設,計劃今年秋季正式開園招生。該園佔地面積7.5畝,概算投資1000萬元,建築面積3240平方米,建設規模12個班,可容納幼兒360人。今年,全縣將完成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3所、啟動4所,進一步擴大學前教育資源,解決幼兒“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滿足老百姓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
近三年來,鄰水搶抓國家“全面改薄”、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全面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薄改計劃”、標準中心校建設任務,持續改善辦學條件,讓每一個孩子“能上學、上好學”。先後投入資金近4.14億元,新增校舍6.3萬平方米,新改建公辦幼兒園19所,打造標準中心校34所,新建教學樓、學生食堂、公寓、運動場面積23萬餘平方米,建設教師公租房、週轉宿舍734套,添置學生課桌凳3.5萬餘套、學生床6000張,配備理化室實驗室、音體美功能室380間,購置多媒體1421套、電腦5179台、圖書21萬冊,“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覆蓋率達100%,安裝學校監控系統150套、視頻廚房系統116套,實現了食堂“明廚亮灶”、校園“電子眼”全覆蓋。
在加強學校硬體建設的同時,該縣緊扣“引、選、用、育、留”五個環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補足人才短板。結合“兩地四方”校地合作交流,先後與西南大學、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和重慶市墊江區、渝北區、長壽區簽訂合作協議,為教師搭建起專業化成長平臺。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初步實現了城鄉教師合理配置、有序流動,並通過專家講座、遠端培訓、跟崗指導、以賽代訓等方式,不斷強化師資培訓,切實提高教師專業水準。目前,全縣累計交流1432人,培訓教師2.1萬人次,促使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搭建一座“橋”
“年初,興仁鎮一村民申報教育扶貧基金,通過層層審核把關,最終因申報條件不符被取消。”縣教科體局脫貧辦工作人員説,“精準識別是做好教育扶貧的基礎。”
據介紹,該縣以行政村為單位,以就近學校為主體,將各行政村劃片到校統計各類學生就讀、受資助資訊。通過戶籍找學籍、村幹部找家長、家長找學生,採取流入地找證明、比對中省系統數據、千師進萬戶核實、百名幹部進校核查等方式,鎖定了全縣6—16周歲適齡兒童少年基本資訊,做到了入庫資訊、戶籍資訊和就讀資訊“三個一致”,建立了全縣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學生基礎資訊、資助救助資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就讀及資助“三個資訊庫”,及時更新外縣學生在縣內就讀(受資助)縣內學生在縣外就讀(受資助)、特殊兒童隨班就讀、“送教到府”三本台賬,為精準識別教育扶貧對象開闢了綠色通道。
家住長安鄉大堰村9組的卿明楊,已經14歲的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上學。金埡中心學校考慮到卿明楊患有先天性智力和精神障礙,無法隨班就讀的實際,安排教師送教到府,每週至少一次。
“關愛每一個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全縣構建起了“責任區+鄉鎮+村社+學校+家庭”五位一體的控輟保學網路體系,堅持“一人一檔、因人施策”原則,實施“1名教師結對幫扶1名貧困學生,每週聯繫2次,每月談心談話3次,每期家訪4次”“1234工作法”,建立“一對一”“一對多”的精準幫扶機制,採取教師送教到府、愛心捐助等方式,為學生“牽線搭橋”。近三年來,全縣累計對無法隨班就讀的“三殘”兒童送教到府800余次,資助學生133715人15920.9萬元,確保了全縣適齡兒童“應讀盡讀”“應助盡助”。
縣學生資助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全縣將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在園幼兒保教費、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等9項2650余萬元,惠及學生4萬餘人次。
拓寬一條“路”
去年,禦臨鎮的杜小月考進湖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化名)。杜小月父母離家外出,爺爺奶奶靠低保、種莊稼把她拉扯大,面對高昂的學費,一家人犯了難。九龍中學通過查詢、家訪了解了杜瀟月家庭情況,成功為其申請辦理了教育扶貧救助金3500元、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本專科學生特別資助4000元和生源地助學貸款8000元。
“服務下沉,陣地前移。”是該縣多角度、全方位宣傳,推進助學貸款工作開闢的一條“新路子”。在各中小學設立了宣傳點,廣泛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在普通高中學校設置了網上申請點,派駐志願者蹲點指導;在學生資助中心開通了網路服務大廳,設立了服務窗口,招募學生志願者,為學生家長提供諮詢服務。近三年來,全縣為25619名貧困學生辦理了1.77億元助學貸款,圓了貧困學生的大學夢。
“要讓應往屆初中畢業生、未升學普通高中畢業生學到一門技術,讓他們順利就業。”近年來,該縣抓住創建“第三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契機,堅持“以訓帶農、以知助農、以技富農”思路,整合全縣職教資源,依託縣級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學院(鄰洲田野教育學院),推進遠端教育建設,完善職成教育培訓網路,促進産教深度融合,在全縣構建起了“大教育”“大培訓”的職成教育格局。通過調整招生計劃,擴大全縣職業教育總量,讓無法升入普通高中的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全面推行“五進四合一”培養模式,全縣中職學校先後與35個縣內外企業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協議,2000余人次到企業實訓、就業,全面轉變職成教育育人模式,對貧困家庭開展“農林漁牧副”5個類別8大專業40余個項目的教育培訓,他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掌握了一門技能,走向了脫貧致富路。(包婭婭 陽利 廣安日報記者 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