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構建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理論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和相關部門的近70名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培育”“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的傳播”“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權與國際人權治理”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要形成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
“中國在人權保障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西方國家仍頻頻拿我國的人權説事,對我國的人權保障狀況進行指責。之所以出現這種被動局面,很大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形成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張永和指出了構建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意義。
如何構建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張永和認為有五點基本要求,一是基於中國人權實踐,二是符合世界人權發展基本方向,三是能夠在全球人權治理中發揮作用,四是從概念體系上凝練好核心話語,五是充分、合理的話語表達方式。
“中國人權實踐經驗是培育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認識基礎和思想源泉。”東北財經大學人權研究與教育中心執行主任、教授鮮開林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新實踐,實施“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以生存權和發展權為首要人權,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等。這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做好新時代中國人權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總結而形成的。這是中國人權話語體系構建的理論根基。但另一方面,國際人權話語體系是對既往人類命運遭遇的深刻反思,又是在各國的共商共建中建構得出,集中反映整個人類世界對人權價值的理解與思考。因此,新時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還需要承載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基本內核,做到國際與國內辯證統一。”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劉志強説。
“讓世界聽得懂、聽得進中國的人權話語”
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有目共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主張也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但西方主流媒體往往對中國的人權進步視而不見。加強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傳播,對外講好中國人權故事,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的關切,勢在必行。
復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副教授陸志安建議,通過有效的人權議題設置,提升中國在國際人權領域的話語權。“話語的影響力來自於本身所具有的説服力。説服力的形成需要清晰的概念、明確的理念、順暢的説理、嚴謹的邏輯、言行一致的實事和受眾的理解與接受。中國對外人權議題設置要有更大的戰略思維,不僅僅是為了展示中國的成就,而是要引領促進國際人權體制的新發展。在人權議題設置和執行中,需要內外議題一致、實事與雄辯一致。”陸志安説。
新華社對外部中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蓉蓉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對如何提升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傳播力進行了闡述。她認為,講好中國人權故事,需要有耳目一新的表述。要了解國外受眾的心理,利用大數據分析他們的認知程度和認知水準,對不同的受眾採取不同的傳播方式。同時,要加強中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建設。
“要把中國人權話語體系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表達。中國人權話語應從宣傳體系的語言,轉化為整個政府部門的語言,從人權學界的語言轉化為整個學界乃至全社會的語言,讓大家聽得懂、聽得進,避免閉門造車、自説自話。”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楊松才説。
“在推動全球人權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傳統和新型的挑戰。國際人權治理向何處去,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關切。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積極促進本國人權事業全面和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是國際人權治理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始終積極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三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中國提出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決議採納了“兩個構建”的中國主張,即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國際社會擎起一面公平正義的大旗。”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春林説,人類命運共同體毋庸置疑地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個構建”不僅助推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的話語權和議程設置權,而且打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國際人權的價值目標追求。
“面對當前國際人權治理困局,為推進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主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智慧。”中國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柳華文表示,作為這一主張的提出者和推動者,中國將在推動全球人權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