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精準扶貧,一石二鳥

發佈時間:2018-04-11 09:58:27 | 來源:山西日報 | 作者:徐補生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造林,呂梁,脫貧,精準,扶貧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精準脫貧與污染防治就佔了兩項。林業精準扶貧的“呂梁樣板”,能在兩大戰場上同時突進,一石二鳥,增綠又增收,使得就是個巧勁。4月1日《人民日報》對此突出報道,標題即為《一個戰場,兩場攻堅戰》。

貧困人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多分佈在山區、林區和沙區。這些區域中,相當一部分是重要生態功能區或者生態脆弱區域,這在呂梁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呂梁共有400萬畝宜林荒山和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一方面是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一方面是環境保護不容疏忽,如何在兩種壓力中尋求平衡?林業精準扶貧的“呂梁樣板”作出了探索,也給出了答案。

從呂梁的實踐看,林業精準扶貧,最關鍵的是政策設計。呂梁規定,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須有60%以上的社員為貧困戶,造林項目收益分配時總投入的45%以上要用於勞務支出,合作社年度利潤的60%應根據社員投勞進行分配,支援貧困戶社員以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合作社並允諾年收益達到5%,等等。總之,購買式造林所有環節的利益分配都要向貧困戶傾斜。也正因此,才保證了造林工程精準扶貧,造林扶貧效果立顯。

三分造,七分管。一方面,呂梁在全市農村成立千余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去年有近兩萬貧困社員每人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一人造林全家脫貧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管護就業也是貧困戶的一大收入來源,更大的增收潛力則在致富産業借勢發展、造林合作社轉型升級、村集體經濟破零和發展壯大。林業精準扶貧在呂梁,不僅保證了有序脫貧、迅速脫貧、穩定脫貧,而且實現了貧困戶的組織起來、合作社的壯大起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起來,乃至鄉村振興的組織準備、力量積蓄和産業興旺。

更重要的是,林業精準扶貧與綠色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不僅讓村民脫貧嘗到甜頭、致富有了奔頭,而且使植樹成活率大為提高、“兩山”重要思想深入人心。如臨縣258家造林合作社,去年造林34.92萬畝,接近全縣“十二五”期間造林綠化面積的總和,“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一張反映我國生態成就的大幅照片,漫山遍野的油松層層疊疊,就拍攝自臨縣東山上。這説明,千難萬難,只要能夠把群眾發動並組織起來就不難,關鍵還是要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同時需要指出,林業精準扶貧的“呂梁樣板”集中體現了創新發展,其最可貴之處在於,不守陳規創新法,不走老路闖新路。2015年,中央甫一提出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精準脫貧路徑,嵐縣便在全市推行購買式造林模式的基礎上深化改革:變以往的專業隊造林為合作社造林,變招標為議標,結果大獲成功,並很快在呂梁市、山西省乃至全國推廣。其實踐再次證明,敢於創新是多麼重要。可以説,沒有創新就沒有林業精準扶貧的“呂梁樣板”。

創新發展有一個探索過程,也必將伴隨著一場改革實踐,沒有敢擔當、敢作為的勇氣和膽識斷然不行。嵐縣縣委書記高奇英説:“當時我們是冒了點風險的,但縣裏的班子成員都認為,只要把住造林品質關,保證貧困戶受益,這個創新值得冒險。”而從實際看,一些地方的工作之所以推動不力,恰恰是沒有“冒了點風險”。由是觀之,林業精準扶貧的“呂梁樣板”之啟示,又豈止是“一石二鳥”呢?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