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鄉村振興應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發佈時間:2018-04-03 10:30:0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劉芳奇 | 責任編輯:劉芳奇

關鍵詞:農村,發展,鄉村,振興,環境

3月30日,“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在京舉行,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王東海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鄉村振興,不能以環境污染為代價,應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3月30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

周宏春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應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加生態産品和服務供給,確保食品安全,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有機統一。另外,鄉村振興還應以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指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發展經濟。他提出,發展特色農業應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伸價值鏈推動種養加融合,提升品牌化和産業化水準,推動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按綠色興農、品質興農要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農業生産、産品加工、廢棄物利用全過程,增加有機食品供給,不再單純追求産品的數量增長,而要保證産品優質、健康、綠色,確保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綠色富民惠民,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中有更多獲得感。

他説,我國農村環境污染較為嚴重,霧霾天氣時有出現,供暖季節尤甚。河道淤淺,河水發黑;垃圾堆到處可見,影響景觀、滋生病菌。“污水治理靠蒸發,大氣污染靠風刮”,反映部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狀況。他認為,打好藍天保衛戰,應避免秸稈隨意焚燒,而用作飼料、蘑菇基料、工業及發電原料。北方供暖地區,應推廣使用燃燒效率高、近零排放的小型燃煤爐。統籌城鄉供水、污水處理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盡可能採用氧化塘等生態措施處理農村污水。持續實施改廁、改水等工程,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大棚組合起來,豬糞和其他有機物進入沼氣池發酵,沼氣用作照明或燃料,沼渣做肥料,實現廢物利用、能源供應的良性迴圈。環境執法應逐步覆蓋農村,以免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發揮第三方作用,以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達到改善農村環境品質的目的。開展農業活動的可能環境影響預先評估、事中監管和事後評價,保證鄉村振興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周宏春指出,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宜居的鄉村,增強發展動力,既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要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所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守住鄉愁,必須留住青山綠水,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環境。如果鄉村振興了,産業興旺了,農民致富了,卻生活在骯髒的環境裏,看不到藍天白雲,沒有乾淨的水,就與振興本意相悖了。”

周宏春表示,鄉村振興,應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作用。要實行農村環境保護的地方黨政負責制,加大農業農村投入,保證企業在鄉村建設中能獲取數量充足、經濟實惠的環保産品和服務。實施與生態保護績效掛鉤的補償政策,既有利於共同致富,也可以避免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弄虛作假、“養懶漢”等弊端;既有利於調動公眾主動性積極性,也能收到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農村環境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開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綜合整治模式;採用通俗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方式,宣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展環保經驗的交流活動,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和治理活動,增強居民建設美麗鄉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保護環境衛生,匯聚“微行為”,形成“眾力量”,使美麗鄉村建設擁有恒久的生命力,走向農村綠色發展之路。

據悉,“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國聲智庫聯合舉辦。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