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史志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後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首次提出了“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從“打贏”到“打好”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對下一步的扶貧脫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順應高速經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的需要,又是提升脫貧品質的需要。2018年3月7日,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答記者問時也指出:“‘打好’比‘打贏’含金量更高”。
過去幾年,脫貧攻堅作為一項任務,從上到下重視的同時也遭遇一系列的問題。不少地方為了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的目標,往往不顧成本和後果,盲目追求“數字脫貧”“指標脫貧”的短期效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變成了“數量脫貧”“任務脫貧”。現階段“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亟須解決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好的結果;二是如何降低扶貧脫貧的系統風險。而要解決好這兩大問題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強化作風、明確責任,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自覺努力實現全面脫貧、品質脫貧、長效脫貧,從而確保“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聚焦典型區域和重點人口,確保全面脫貧攻堅目標完成,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和艱巨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不讓一個人掉隊”,就是要使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拒絕返貧,並且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雖然實現了68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但要實現一個人不掉隊、一個民族不能少的目標,“三區”“三州”“三類人”仍然是最後的堡壘。
從典型區域來看,以“三區三州”為主的深度貧困地區仍有110個貧困縣的貧困發生率超過18%,有16000多個貧困村的貧困發生率超過20%。這部分地區受到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等原因的影響,生産生活條件惡劣,扶貧減貧成本較高、難度較大。“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必須加強“三區三州”的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保證扶貧脫貧不留死角。
從當前貧困人口構成來看,容易扶、容易脫的貧困對象大部分實現了脫貧,留下來的貧困人口多是以老弱病殘為主“三類人”,一是因病致貧人群,特別是重病和慢性病群體是下一步攻堅的難中之難,必須千方百計給予幫扶;二是因災和市場行情變化返貧人員,需要提高脫貧的穩定性;三是貧困老人,這個群體由於年齡大、病多、沒有勞動力,脫貧要有兜底性的制度安排。脫貧攻堅的最後幾年,這類“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成為難啃的硬骨頭,只有保障這部分群體順利脫貧才能真正實現“一個都不掉隊”,從而實現全面脫貧。
注重內力激發和考核評估,確保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品質脫貧,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本質要求
精準脫貧攻堅戰是否能“打好”關鍵是看人民群眾是否參與、是否認同、是否滿意,為此需要注重品質脫貧,反對數字脫貧和形式脫貧。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品質,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
當前保障“品質脫貧”需要強化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激發扶貧脫貧的內生動力。當前在外在的、輸血式的扶貧政策、扶貧項目、扶貧資金的給予已經不少,而內在的、造血式的內力激發卻遲遲沒有跟上。在“打好”脫貧攻堅戰中,外在力量再多、説得再好都沒用,必須注重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主體內生動力,增加貧困主體自我脫貧意識,增強貧困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貧困主體自己發聲、自己叫好。
二是要加強貧困退出的考核評估。為了保障貧困人口順利穩定脫貧,要不斷強化和完善貧困退出考核機制,形成倒逼機制,以最嚴格的考評和問責機制有效降低扶貧脫貧中的風險,確保“打好”脫貧攻堅戰。當前貧困退出實施了有史以來力度最強、涉面最廣的考核評估,廣泛採取交叉考核、第三方評估、民主監督等多種方式,圍繞“兩率一度”考察貧困群眾直接感受與脫貧效果,認真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保證脫貧的品質經得起歷史考驗和人民的檢驗。
提升扶貧脫貧的可持續性,立足長遠確保長效脫貧,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長遠戰略要求
到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有條件的,是“現有標準下”的脫貧摘帽,切不可認為到2020年我國就沒有貧困人口了,就不需要扶貧脫貧了。國家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努力消除貧困的過程,我們的改革發展沒有終點,扶貧脫貧也就沒有終點。
必須清醒認識到,扶貧脫貧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要用發展的眼光構建扶貧脫貧的長效機制,切不可用短視的目光來看待眼下的扶貧脫貧工作。為此我們要處理好短效與長效之間的關係,充分考慮扶貧脫貧持續性和長久性。一方面提升貧困人口自我脫貧和穩定脫貧的能力,發揮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作用,重視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尤其關注孩子和婦女的教育問題,提升貧困地區人力資本水準;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發揮貧困地區的比較優勢,注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創新貧困地區綠色增長模式,提升貧困地區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前高標準完成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除此以外,我們也要著眼2020年後扶貧減貧工作,做好2020年後相關工作的銜接與延續,比如對於貧困標準的界定、扶貧方式的創新以及中國減貧經驗的國際分享等,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紮實的基礎。
全面脫貧從廣度、品質脫貧從深度、長效脫貧從長遠的角度為下一階段“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提出了要求也指明瞭方向。“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注意全面脫貧、品質脫貧和長效脫貧相結合,努力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成果,努力降低扶貧脫貧的系統性風險,努力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全面脫貧是基本,品質脫貧是核心,長效脫貧是關鍵,只有全面脫貧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保證有品質的脫貧,只有提升了脫貧的品質才能促進可持續的脫貧,只有牢牢抓住三者不放鬆,才能確保“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