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南:電商新思維帶來扶貧新成效

發佈時間:2018-03-09 10:21:4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張新新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電商,甘肅隴南,網店,1688,農民專業合作社

人才匱乏,産品同質化嚴重,品質標準認證難,電商規模小而散……面對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甘肅隴南把電商與産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緊密對接,形成每個網店後面有合作社、合作社後面有産業,推進電商與産業的整合,打造農村電商的3.0時代,解決小生産對接大市場的弊端。

“我們現在一天的銷售量就能達5萬噸,相當於10年前一年的銷售量。”甘肅隴南市武都區東贏農副産品公司法人高志東前不久對記者説,公司最早只是一家單純的實體店,2014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開設了1688大宗貨批發網店,開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通過網店詢盤、電話聯繫、發送網貨樣品,目前公司已與多家國內調味品、中藥材批發零售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供銷合作關係,累計實現網店銷售1.2億余元。

據高志東介紹,之前公司銷售的農副産品主要靠收購,面臨品質不穩定、不統一等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供應端問題,保障農副産品品質,公司成立了東贏農副産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和另外五家合作社建立起合作關係,合作社按照公司的要求生産,公司以高於市場價收購。公司還與6個村226戶貧困戶結成帶貧關係,幫助銷售貧困戶農産品,帶動每人平均增收超過750元。

隴南市武都區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焦武民説,武都區的電商産業在2013年到2014年是數量擴張階段,2015年到2016年是提質增效階段,而如今開啟的是電商新思維,形成每個網店後面有合作社、合作社後面有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格局,讓農民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電商走。

“電商是實的不是虛的,其核心在産品。”蘭州財經大學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馬桂琴説,目前很多電商是在産品供應端出了問題,産品品質保障不了。隴南把電商和合作社結合,適應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方向,實現了線上線下的結合。

馬桂琴表示,在電子商務發展初期,很多人的關注點在産後銷售,而忽略了産品的生産端,産品缺乏統一的標準、規格,制約了電商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電商面臨的問題不線上上而線上下。

據了解,為解決線下産業發展問題,武都區把5700多萬元産業發展資金全部下沉到鄉鎮,集中用於特色産業發展。在川壩河谷地帶重點發展蔬菜産業,在半山乾旱區重點發展核桃、花椒産業,在白龍江、北峪河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區域重點發展油橄欖産業,在高寒陰濕山區重點發展中藥材産業,在林緣地帶重點發展中蜂、食用菌等種養殖業,用小群體大規模來佈局産業。

目前,武都區花椒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油橄欖種植面積從2013年的18萬畝增加到43萬畝,核桃保存面積56萬畝,中藥材種植達到20.2萬畝,蔬菜面積17.6萬畝,中蜂養殖3.8萬群。

按照産業佈局,根據生産資料的集中程度,武都區把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共同納入生産聯合型的“帶貧”合作社,用合作社把産業分為大小不等的單元,地域相近和産業相同的組建聯合社,共組建合作社545家。

目前,武都區已有129家合作社開辦“1688”網店和淘寶網店,與3783戶貧困戶建立起農産品銷售服務關係。對部分受客觀條件限制的貧困村,幫助與企業網店和易地“1688”網店實現銷售對接。通過“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等帶貧模式,實現合作社全面“觸電”,有效開展電商扶貧。

焦武民説,“1688”網店不需要每天耗時耗人的組織貨源、包裝發貨、旺旺客服、行銷推廣等環節,而是以公司黃頁宣傳、網店詢盤線下交易的方式運作,機會大、投入産出比高。此外,差異化的多元銷售也打開了農産品市場,使得線上銷售在拉動農産品價格攀升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線下銷售,推動特色産業良性發展。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