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作為扶貧攻堅戰略的最基礎、最關鍵環節,不僅體現在政策和思想層面,也深入落實在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從中央到地方,補短板兜底線,形成了強大的教育扶貧合力,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就拿上海來講,作為中國教育資源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在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顯著成效。深深紮根祖國大地的人民科學家、復旦大學鐘揚教授通過16年援藏的無私奉獻情懷,樹立了一座智力扶貧的不朽豐碑。他身兼西藏大學生態學博導,克服所有困難,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收集可能上百年後會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種子,竭盡所學育人才,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史的多項空白,培養出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探索出了高端人才培養的援藏模式,幫助西藏形成了人才培養的“造血”機制,而且這一“造血”模式已經成功複製到了其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
我所在的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也把教育精準扶貧作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著眼于新疆地區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樹立了“授人以漁”的教育扶貧理念,找準“貧根”,精準扶持。2014年,在充分調研新疆高校相關專業特點以及喀什地區建設單位和用工企業的需求後,學校選派土木工程專業教授前往喀什大學,籌建南疆第一個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為新疆地區培養土木工程急需人才。該專業建成之後,第一屆本科生還沒畢業就基本被預訂。為了能繼續扶持該專業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學校堅持定點扶貧不斷線,持續選派專業教授前往喀什大學繼續援建。目前該專業建設和轉型發展成績喜人,通過一個專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建設和發展,為南疆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專業人才隊伍,很好地發揮了教育扶貧的作用。
此外,上海還通過來滬辦班、組織專家赴當地講學、挂職進修等方式,激發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跨越和轉變。
大量事實表明,教育扶貧不僅是擺脫貧困的有效方法,更是賦予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後脫貧時代,教育扶貧將是鞏固扶貧成效、確保“真脫貧、脫真貧”的根本保障。我們應該超越脫貧攻堅戰略本身,從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高度來謀劃教育扶貧的長效機制。
要重機制建設,切實發揮教育的反貧困功能。要建立社會合力共同扶貧的工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在共用發展理念的引導下,解決好教育投入、教育政策、城鄉二元結構上的不公平現象,使外來幫扶和內生成長的教育力量得到同頻共振,實現幫扶效果最大化。同時,要通過領導幹部定點聯繫機制、教育扶貧成效考核評估機制、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長效機制等多元機制構建,在體制機制建設上為教育扶貧提供堅實保障。
要重隊伍建設,切實提升貧困地區的師資力量。教育扶貧,要把加強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支點工程”。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發揮東部地區教育資源優勢,圍繞貧困地區教師專業發展開展研究,精準錨定貧困地區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在精準摸底基礎上,對貧困地區的師資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做到對症下藥,形成推動教育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實施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縮小城鄉師資水準差距,立足本地區實際開展校本培訓,分類施策,培養紮根貧困地區貢獻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
要重人才培養,切實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培養造就一批批立足貧困地區實際、立志擺脫貧窮落後現狀的優秀人才,是實現從外部輸血脫貧到內部造血脫貧轉變的關鍵所在。對於貧困地區學生,要在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和能力的同時,注重幫助他們涵養志向,樹立信心,養成優秀品格,引導他們基於個人職業訴求、興趣特點、現實狀況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選擇符合地區需求又適合個人特點的發展路徑,實現“智志雙扶”的目標。對於脫貧過渡期的勞動力,要通過開展技能教育,扶起貧困戶的脫貧智力和志氣。同時,通過推進就業創業,發展社會事業,有效打通民生保障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路子,從而為真正擺脫貧困、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永續保障和不竭動力。
(作者: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