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2017年度性別平等十大新聞事件評選結果揭曉,再度引起公眾的關注與熱議。入選的十大新聞事件記錄了國家層面推進性別平等政策法規所取得的新進展及地方層面落實性別平等所採取的新舉措。這些事件傳遞出性別平等事業發展的哪些資訊?具有怎樣的典型性意義?事件背後還隱含著哪些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改進的問題?《中國婦女報》特邀參評評委解讀十大新聞事件所蘊含的性別平等價值與標誌性意義,以期為推動社會性別主流化提供參照。
成都雙流區人民法院發出針對同居暴力的人身保護令
新聞回放:1月4日,成都女子馬紅(化名)遭民警男友毆打,被限制人身自由超過24小時。馬紅的律師向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法院提交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書,並提供了相關證據,法院隨即立案並確定承辦法官。不到24小時,馬紅就領取到了法院發出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此舉被認為是對反家暴法附則相關條款的積極回應。
點評人:李群(法制日報社副總編輯)
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法院針對同居關係暴力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引起廣泛關注。全國婦聯相關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高度認可法院對共同生活人遭受家暴及時發出保護令並附維權提示的做法。
首先,法院依照反家暴法附則中“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的規定,裁定禁止被申請人對申請人實施暴力;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等,是依法而為,職責所在,積極踐行了反家暴法的立法理念。
其次,這份保護令很好地發揮了反家暴法的預防作用。此事件也反映出法定婚姻之外親密關係之間暴力的存在是無法忽略的社會現實。另外,在離婚過程之中及離婚之後,分手過程之中及分手之後也是暴力發生的高發階段。這份人身保護令可以提示各相關組織以及當事人對這個階段暴力行為的認知、預防及制止。保護令、告誡書,乃至村居委會、用人單位的介入,都將有助於避免家暴繼續和升級,避免更多惡性事件的發生。
最後,該裁定還附有一張遭遇家暴該如何辦的告示,此舉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這表明雙流區法院在執法、釋法等方面沒有缺位,也為其他法院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範例。應當讓更多的當事人認識到,不僅“因遭受家庭暴力”可以申請保護令,在“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時同樣可以申請。家暴受害人打破沉默,主動發聲,司法機關才能根據受害人需要出具告誡書,頒發保護令,司法保護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反家暴法的規定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試點方案》,讓更多女性享受生育保險
新聞回放:2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試點方案》,相關負責人表示,兩項保險合併實施,不會導致參保職工的生育保險待遇降低。隨著基金共濟能力的提高,還有利於更好地保障參保人員待遇。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可以進一步解決部分育齡女“不敢生”的問題,有利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點評人:董時(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
生不生孩子,是小家庭的事兒;人口生育率,則影響國家未來。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試點方案》,意味著以後兩個險種統一參保登記、統一基金徵繳、統一醫療服務管理、統一經辦和資訊服務。此舉解決了過去因身份壁壘而未能享受生育保險的一部分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政策更具有普惠性,也“進一步解決部分育齡女‘不敢生’的問題,有利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而此前很長時間,未參保企業女職工生育期間,産假工資和醫療費用都由用人單位負擔。為了降低成本,部分企業在招用員工時,往往傾向於排斥女性,侵害了女性平等就業權。
權威部門剛剛公佈的數據表明,與上一年相比,2017年全國二孩出生比重超過一半,一孩出生率降低。看來全面兩孩政策效果初顯,而一些家庭在生育問題上仍有顧慮。人口出生率下降,對社會發展可能造成一系列影響,直接後果是勞動力總量不足。而勞動力不足,則會直接影響未來的消費、創新等經濟活動。
兩險合併減弱了一部分職工“不敢生”的顧慮,提高生育率還有什麼難題?有調查顯示,人們出於自我價值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期待,以及時間、工作、成本等方面的考慮,生孩子的意願有所降低。而專家認為,新生人口不足,會使社會養老功能下降。全面兩孩政策,則可減少老齡化對人力資本的負面影響。但其效果,取決於生育率的提高,而且一般5~10年後才好真正衡量。這不,按照中央的要求,國務院40多個部門已明確分工,都在為推進全面兩孩政策忙活呢。
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實施“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項目”,讓性別平等理念紮根青少年心田
新聞回放:3月14日~15日,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項目啟動暨培訓會”。國務院婦兒工委辦組織專家力量編寫了《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工作手冊(試用)》,並在山西、內蒙古、江西、山東、貴州5省組織開展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項目試點工作。
點評人:卜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性發展議程》提出:到2030年,確保所有進行學習的人都掌握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包括人權和性別平等教育。在《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中,中國政府以“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來回應這一重要議程。2017年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實施的“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項目”是中國政府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體現,試圖從制度上創造一種促進文化和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的途徑。多年來,討論兒童教育的性別平等大都集中在入學率或輟學率或鼓勵女生參與理工科課堂等議題上,忽略了教育內容對兒童的影響,這個項目則是對教育內容的重大改革。毋庸置疑,性別平等教育對兒童發展意義重大,它將改變性別社會化的“自然”過程,促進男女兒童青少年充分發揮潛能。同時,兒童青少年在性別平等方面的進步,也將為社會發展創造性別平等的環境。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國簽署了《北京行動綱領》,宣示要在各個領域“社會性別主流化”,即從社會性別平等的角度制定政策,包括發展教育和文化事業。2015年9月,為紀念“北京+20”,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主持了全球婦女峰會,提出四點重要主張,其中一點就是推動改變性別文化。由此,性別平等這一概念應該成為當代兒童青少年教育的新常識。
山東明確提出土地權證和登記簿上要有婦女的名字
新聞回放:5月初,山東省明確提出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權證和登記簿上要有婦女的名字,保證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不挂“空擋”。遼寧省8月份出臺文件,規定婦女平等享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選取5個試點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內容,實行男女平等,推進農村各項集體分配製度改革。
點評人:何蘭生(農民日報社總編輯)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産資料和生活保障,土地承包權是農民最基本、最核心也最為關切的權利。山東明確提出土地權證和登記簿上要有婦女名字,是通過制度化的手段為農村婦女“確了實權、頒了鐵證”,保證了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不挂“空擋”,也為以後全面完善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機制奠定了基礎。這既是對農村婦女財産權的保障,更是對她們人格權、平等權的有力維護,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內容。
女性的獨立首先是經濟的獨立,性別的平等首要是經濟權利的平等。只有經濟權利得到有效保障,人格權、平等權才能得到有效實現。這些年來,農村婦女可以同男人一樣進城打工掙錢,一樣可以在家鄉增收致富,既有助於女性獨立意識的養成,其權利和地位也在這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彰顯。今天農村婦女地位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除了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宏觀因素外,她們財産地位的提升也是重要原因。確保女性“土地證上有名”,是保障併發展農村婦女權利的重要一步,也是關鍵一環,山東的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但我們還應看到,維護農村女性平等權益是一個綜合社會課題,既要求我們強化土地確權頒證等制度性保障,還要通過加強城鄉融合、推進鄉村善治、樹立文明鄉風來予以引導,並建立健全女性權益保障機制和司法救助機制。可以説,女性權益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女德”言論頻現,引發公眾批判
新聞回放:5月14日,在江西九江學院講座上,主講人丁璇宣揚“女孩最好的嫁粧是貞操”等言論,引發公眾批判。5月24日,講座主辦方發出回復,但未得到網友認可,輿論持續發酵。11月30日起,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女德班”倡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等言論又在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眾怒,推動對“女德班”現象的深入反思。
點評人:齊東向(經濟日報社評論理論部主任)
點外賣不守婦道,做家務才是本分,聽男人的話不容置疑,女人就是生育的工具、家庭的保姆、男人的附屬品……“女德班”散佈奇葩言論,觸碰時代逆鱗,關停勢在必行,思考卻不能僅止於此。
“女德班”是沉渣泛起,為何卻屢禁不止?社會文明進步如許,為何還有封建糟粕遺毒的傳播空間?這些令女性自輕自賤、自我降格的宣教,為何還有很多機構趨之若鶩地邀請、有很多人心甘情願地聽信?一個個問題拋出,不能不令人感慨:那些“男女平等”“夫婦同權”的現代文明價值觀並非自然生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奮鬥的成果,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它們已然根植于深厚適宜的社會土壤。丁璇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是最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我們正行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現代化,意味著社會整體的文明進步,意味著經濟、社會、制度、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人的現代化,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基礎和起點。“女德班”的新聞事件提醒我們,務必加強現代文明的“人文補養”,築牢現代社會的“人文堤壩”。
北京地鐵八條線路現反性騷擾拉手,呼籲公眾“不做沉默的羔羊 不做冷漠的看客”
新聞回放:7月17日,北京通州公交車上,一女性因反抗性騷擾被刺成重傷事件引起北京市婦聯高度重視。8月1日~8月14日,北京市婦聯在八條地鐵線路的地鐵拉手張貼“防止性騷擾 共同發聲:不做沉默的羔羊 不做冷漠的看客”抵制性騷擾的宣傳詞,倡導廣大女性在遭到性騷擾時“不做沉默的羔羊”;同時呼籲社會公眾“不做冷漠的看客”。
點評人:劉亞東(科技日報社總編輯)
公共場所的性騷擾長期困擾著女性。以往,總有專家教育女性不宜著裝暴露,或者提示一些防狼技巧,還有些公眾指責女性反抗得不夠勇敢,等等。殊不知,這些對女性的約束、教導和指責本身也是性別不平等的一種表現。較之讓女性自身提高防範意識,北京市婦聯呼籲女性“不做沉默的羔羊”,呼籲公眾“不做冷漠的看客”,從意識和理念上使我國性別平等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地鐵拉手上的宣傳語,或許能給騷擾者形成一種壓力;每一位公民都不當旁觀者,能夠讓女性抵制性騷擾時更有底氣。更重要的是告訴女性和全社會,被騷擾不是女性的錯。杜絕公共場所的性騷擾,看上去只是涉及女性出行安全的小事,實則是關乎我國性別平等進程的大事。不可否認,如今我國女性地位大為提升。然而,性別平等不僅要體現在政治上的“婦女能頂半邊天”,體現在經濟上的“男女同工同酬”;還應該體現在各種細節上,比如滿足女性安全出行的需求,對家暴零容忍等。只有把這些細節都做到完美,才能真正實現性別平等,一個文明、安全的社會才能到來。
《中國婦女報》發佈性別歧視類禁用詞,網友點讚媒體素養
新聞回放:7月27日,《中國婦女報》發佈性別歧視類禁用詞,禁用剩女、XX婊、妓女、賣淫女、三陪小姐、X娘們、內人、賤內、破鞋、狐狸精、事業線、小三、二奶、潑婦、悍婦、怨婦等歧視女性的詞語、短語,以及有性暗示的詞語;禁用直男癌、剩男、老光棍、娘炮、陰陽人、女裏女氣等歧視男性的詞語。此消息發佈後,獲眾網友點讚。
點評人:鄧凱(光明日報社國內政治部副主任)
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語言,把這些禁用詞念一遍,只需要一遍,就感覺“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這些詞彙根植于某些人的內心,發之於唇齒,帶著歧視和戾氣,猶如一個個病毒,衝破公序良俗,侵蝕著社會的肌體,啃噬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座。
有這樣一句名言:“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時間。”如果説,這些詞彙今天還能大行其道,那麼,我們離“文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離消除性別歧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路雖長,但從來不乏同路人——《中國婦女報》此次發佈性別歧視類禁用詞,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度,捍衛正確的價值觀,贏得廣大網友點讚,理所當然。不僅如此,這些年,在諸多消除性別歧視、促進社會進步的案例中,都能看見中國婦女報奮力助推的身影;她以經年累月的堅持,為維護婦女權益、推動性別平等柔肩擔道義,矢志守初心。
“婦女權益保護”成天津九萬領導幹部“必考題”
新聞回放:9月5日~11月10日,天津市舉行2017年領導幹部網上學法用法考試,增添了“婦女權益保護”章節,包含婦女權益保障的基本原則、婦女依法享有的權益內容等,範圍涵蓋習近平主席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的講話精神及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暴法等法律法規。領導幹部可借助“天津市領導幹部網上學法用法考試系統”隨時隨地學習。
點評人:張明新(中國新聞社黨委副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婦女事業發展,在婦女的社會權利、社會地位、社會作用和婦女發展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保障婦女權益系統納入法律法規,上升為國家意志,內化為社會行為規範。而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如果公民都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知法、守法,甚至把法律作為一種生活的需要和信仰,那麼全面依法治國的步伐就會更加堅實。
因此,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公民中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程。而普法既要重視“絕大多數”,又要抓住“關鍵少數”,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當然是重點對象。他們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處在執法掌權的重要位置上,能否依法辦事,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直接影響到法律的實施。《“婦女權益保護”成天津九萬領導幹部“必考題”》入選年度性別平等十大新聞事件的意義正在於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廣大黨政幹部在學法、用法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婦女權益保護”的法治觀念和法治自覺性,將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價值觀和良好法治氛圍,同時也不斷提高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的法治化管理水準,更好地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重申的“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天津市領導幹部學法用法考試增添了“婦女權益保護”新章節,並開創“4A”移動學習方式,對各地具有借鑒意義。
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計劃”推出,倡導建設第三衛生間、開設女性專用廁所
新聞回放:12月6日,國家旅遊局發佈《全國旅遊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計劃指出從2018年至2020年,全國計劃新建旅遊廁所4.7萬座以上,改擴建1.7萬座以上;加快第三衛生間建設步伐,繼續倡導女廁位與男廁位的比例不小于3:2,鼓勵設置男女廁位轉換,鼓勵適時開設女性專用廁所,著力體現人文關懷。
點評人:孫德宏(工人日報社社長)
無論是在人的生命存在,還是在社會文明進步中,廁所都有重要的意義——對此,雖然我們的認識有些滯後,但還不算晚——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計劃”的“新聞價值”就在於此,而且不僅增多數量,也提高品質,尤其是“倡導女廁位與男廁位的比例不小于3:2,鼓勵設置男女廁位轉換,鼓勵適時開設女性專用廁所”,更使這一新聞的價值提升到了“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度。
評價一個社會是否文明以及文明到了怎樣的程度,當然有很多指標,但把人的“方便”弄得很不方便,即使其他指標都不錯,恐怕也難以算得上是文明;同時,即便一部分人(比如男性,或者青年)方便了,而另一部分人(比如女性,或者老人、殘障人士)卻很不方便,其文明程度也要大打折扣,甚至更不文明——這當然關涉性別平等,其實更關涉社會文明!
當然,如果這則新聞不僅是關於“旅遊廁所”的,而是關於所有“公共廁所”的,那就更好了!不必遺憾,因為“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審查並推動解決婚姻法司法解釋“第24條”中存在的問題
新聞回放: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2017年備案審查工作情況的報告,在提交審議的備案審查報告中,推動解決婚姻法司法解釋“第24條”的爭議在列。近年來,有關婚姻法司法解釋“第24條”存廢的呼聲一直未止。8月,最高法答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提到,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的債務為共同債務,沒有用於共同生活的債務為個人債務。
點評人:孫錢斌(中國婦女報社總編輯)
“24條”成為熱詞,甚至是一種令人焦慮的社會現象,可能為制定者所始料未及。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夫妻“假離婚 真逃債”,保護債權人和交易安全。這本無可厚非。吊詭的是,卻有夫妻一方利用其中破綻,演出了一幕幕“真離婚 真逃債”的金蟬脫殼計,而女方被負債的現象尤為突出,以致民意沸騰。當“24條”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婦女權益問題的時候,全國婦聯發揮了源頭維權的作用,利用兩會的渠道發聲,與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法等積極溝通。
最高法先於2017年2月28日出臺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補充規定和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又于2018年1月17日發佈了關於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直面“夫妻共債”這一司法實踐難題。最新的司法解釋從債務形成源頭上盡可能杜絕了夫妻一方‘被負債’現象發生,“共債共簽”原則也具有引導民商事主體主動防範交易風險的深刻用意,充分回應了社會各方關切。我們看到,“24條”所引發的已婚者“恐債”、未婚者“恐婚”的普遍性焦慮,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婚姻家庭關係的脆弱性,格外需要制度設計者小心呵護。我們建議,在法律制度出臺前進行必要的婚姻家庭影響和性別平等評估,審慎判斷是否存在引發婚姻家庭關係動蕩和性別不友好的可能性。新的民法總則將人身關係的調整置於財産關係之前,這不是簡單的次序調整,背後是立法理念的變化,而且,是一個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