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基建莫好高騖遠

發佈時間:2018-01-16 09:02:42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張志鋒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群眾,脫貧,基礎設施,生活,問題

面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首先應解決“有”的問題,條件允許了再追求“優”的問題

以前下到基層探訪貧困村,不難發現,基礎設施薄弱是許多貧困村的共同問題:一些地方還在吃泉水、河水,甚至地窖水;山大溝深路難行,“望到屋,走到哭”;電壓不穩,經常停電;手機信號不好,接個電話急得團團轉;農村的茅房普遍簡陋,就著豬圈牛棚,臭氣熏天,衛生較差……

打好脫貧攻堅戰,基礎設施須先行。只有農村的生産生活設施改善了,農民才可能輕裝上陣、持續增收,從長遠看也有利於鞏固脫貧成果,讓群眾逐步過上美好生活。最近幾年在中央大力支援下,許多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有了長足進步,老百姓關注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能源等問題得到根本改觀。這樣的成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在調研中也發現,農村基礎設施改善方面還存在一些新問題。某貧困村村口有座精緻的小屋,遠看以為是園林景觀,走近發現是一座公廁。裏外貼滿瓷磚,鋁合金玻璃門窗,門上挂著鎖,還沒啟用。當地幹部自豪地説,村裏過去沒有公廁,於是就用扶貧資金蓋了個乾淨漂亮的水衝廁所,造價竟需要20多萬元。調研中還遇到一個只有老兩口一起生活的貧困戶,有關方面幫他們拆土房蓋新房,扒掉露天“茅房”建起抽水馬桶。老人卻感覺不習慣,坐馬桶不得勁兒,衝馬桶太費水。最麻煩的是,村裏眼下沒下水道,臟水往哪流?

推動“廁所革命”,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有完善的配套,也需要培養新的生活習慣。如上述這樣的“豪華”工程,離農村遠,離農民也遠。中看不中用的設施,用老百姓的話説就是“聾子的耳朵空擺設”。改善基礎設施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脫離實際造“盆景”,盲目追求“高大上”,結果難免出洋相、鬧笑話。

扶貧基建“用力過猛”,實際是費力不討好,還有副作用。有的地方在農村新居上盲目貪大求好看,擅自擴大面積,結果導致財政補貼之外農民還要自己掏一大筆錢。群眾負擔無形中加重,“今朝負債脫貧,來年還債返貧”。有的貧困村原本山清水秀,可扶貧工作組非要造一些假山花壇,再豎個紀念碑什麼的,環境反而被破壞了。“貪大求洋”還會吊高一些人的“胃口”,導致爭相攀比、變相抬價的歪風,於是人心失衡,獲得感稀釋、幸福感降低,反不利於脫貧攻堅的推行。

脫貧攻堅,改善民生、實事求是都是根本指針。黨的十九大報告有這樣兩句話值得仔細審視:一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是“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面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應在區分剛需和改善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首先應解決“有”的問題,條件允許了再追求“優”的問題。凡事以百姓歡迎不歡迎為標準,看群眾是哭還是笑,惟如此才能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指示,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真切質樸的民生關懷,唯有實幹擔當才不會辜負。作為民生實事,無論“廁所革命”抑或鄉村振興,尤其呼喚基層治理拿出百分之百的實幹水準。

(作者為本報地方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5日 05 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