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生態移民扶貧:讓深山老表過上城裏生活

發佈時間:2018-01-10 10:06:17 | 來源:江西日報 | 作者:林雍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移民,扶貧,張昌福,安置,遂川

江西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如何在扶貧攻堅中打好生態牌,怎樣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歲末年初,記者來到遂川縣,探訪這裡的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工作。

記者首先來到黃坑鄉的金河村紅星安置點。出縣城,驅車一路往西南方向行駛。映入眼簾的除了寂靜蜿蜒的盤山公路,就是連綿的群山。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到了紅星安置點。

這裡三面環山,只有一條村道與外界相連。安置點建於2016年,共有11戶家庭41人,都是從周邊2至3公里範圍內的深山裏遷出來的村民。現在11戶家庭聚居在一起,每戶家庭都建起一棟磚瓦結構的新房。我們邊走邊聊,天色漸暗,大山深處開始有些寒意。村民張昌福把我們請進家裏。今年43歲的張昌福全家有5口人,之前住在山腰上,與妻子一直務農,靠著山腰上的兩畝水田生活,日子過得很清苦。張昌福説,山上野獸多,他父親為防家禽被襲擊,經常三更半夜起來放鞭炮。以前不僅收入少,衛生醫療條件嚴重缺失和交通的不便,也讓張昌福一家吃盡了苦頭。大兒子剛出生時得了手足口病,由於山上不通路,兩口子背著兒子、打著手電翻過幾座大山,走了10多公里,才把孩子送到另外一個鄉鎮的衛生院。

2016年,在國家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優惠政策的幫助下,張昌福一家挪出了窮窩,搬到了安置點上。“政策是按人頭算,每人補助2萬元,我一家5口共得了10萬元補助金。另外,還有安居工程補貼1.8萬元,這麼多錢建好這棟80平方米的房子外加裝修,還有節余。”此外,張昌福夫妻還將家裏原本在山上的水田進行土地流轉,每年收租金;再用蓋房剩下的錢買了一輛摩托車,兩夫妻平時騎車到鎮裏建築工地上幹活,每人每天收入有100元,這樣一個月下來家庭收入有4000多元。

談起遂川的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工作,張昌福豎起拇指:“現在居住、就學、就醫條件都改善了,旱廁換成了衛生間,收入也上去了。政府還給我們代繳了新農合、新農保和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這窮根總算拔掉了。”

黃坑鄉金河村紅星安置點和張昌福家的變遷,是遂川縣近年來大力推動生態移民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羅渭榮介紹,遂川縣是吉安市人口最多、國土面積最大的縣。同時,遂川縣也是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被列入原中央蘇區振興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開發特殊困難地區縣。在10餘年的扶貧移民工作實踐中,遂川摸索出一整套良策、“土法”。通過集中安置“以點帶面”,破解了無地、少地、犄角旮旯建房難題。從縣財政中擠出資金,為貧困戶蓋房修路,鼓勵縣直單位每年不少於3萬元投入對口幫扶中去。

作為全省4個移民“進城進園”試點縣之一,遂川還結合“城鎮化集中安置”模式,打造了有著“第二縣城”之稱的“夢想安居家園”。這個安居家園距縣城12公里、贛粵高速公路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夢想安居家園”總規劃用地1000畝,計劃安置移民2萬人。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第一批460戶移民戶通過公開搖號選到了新房,已陸續搬遷入住。扶貧點採取深山區移民、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和危舊房改造政策疊加的辦法,其中移民搬遷補助每人4000元,危舊房改造補助每戶1.35萬元,由縣裏統一建設移民房和配套基礎設施,統一完成簡單裝修並接通水電,移民戶可直接“拎包入住”。

在産業扶貧方面,遂川六大富民産業發展迅猛。目前,全縣有茶葉20萬畝、金橘12萬畝、油茶40萬畝、毛竹35萬畝、蜜柚4萬畝,這些産業覆蓋80%以上農戶,其中覆蓋貧困戶約1.2萬戶,佔全縣貧困戶總數的48%,六大富民産業收入佔農民可支配收入的55%。遂川還創新管理體制,根據貧困程度不同,給貧困戶分發“紅黃藍”三類不同的卡,按照“優先扶持黃卡戶脫貧、集中力量扶持紅卡戶脫貧、對藍卡戶全面保障‘兜底’”的原則,差異化扶持實現了扶貧“滴灌”到戶。

使困難群眾過上富足日子,讓深山老表過上城裏生活,在全省各地扶貧攻堅戰中,遂川走出了一條有效的生態扶貧新路。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