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

發佈時間:2017-10-26 16:48:28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李雲龍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農村,發展,新藍圖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農民富裕。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也為新時代條件下農村事業的發展勾勒出宏偉藍圖。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我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立政之本則存乎農。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發展始終關乎社會發展,國家命運,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多年來,我們黨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奮力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有力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迅速,成果顯著。糧食生産能力穩步提升,連續4年達到1.2萬億斤以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迅速,邁上生産結構更順、産業結構更優、區域結構更合理的新臺階。農民收入增長明顯,農民的錢袋子不斷鼓起來。2016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2萬元,廣大農民的獲得感持續增強。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新進展,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13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年均減少139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我們黨始終重視農業、牽掛農民、關注農村的為民情懷。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出農村綜合改革政策,農民收入得到顯著增長,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轉變。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均獲得新突破,農業、農村工作不斷優化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和提質增效轉變。另一方面,由於欠賬較多,基礎薄弱,我國仍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突出問題的挑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以來,城鄉差距不斷縮小,2016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長39.3%,實際增長28.6%,年均實際增長6.5%。2016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2012年增長47.4%,實際增長36.3%,年均實際增長8.0%。2016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2,比2012年下降0.16。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就是要實現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開始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度。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肯定了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重要意義。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土地承包期限延長至十五年以上。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土地承包制度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不斷深化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省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黨的土地政策是長期穩定的。穩定的土地政策對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進一步增進農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延長土地承包期給廣大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有利於增進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農民權益得到保障,對未來的信心不斷增強,有助於農民在較長時期內合理規劃農業經營,合理投入資金。延長土地承包期,還可以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結合,農民擁有長期的土地承包權,就可以採用更為合理、有效、安全的耕種方式,實現土地資源最優利用。

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農業生産歷史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是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較為薄弱,生産效率較低,農業技術配套等還不十分完善,使得我國在邁向農業強國,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還有一定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尤為必要。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相關政策的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展迅速。農業機械化水準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已經超過了65%。科技化水準明顯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良種化水準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規模化水準明顯提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目前已經超過290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佔比達到40%。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一些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不作為,甚至亂作為,嚴重影響了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損害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如何,是否真正理解執政為了誰,執政依靠誰,直接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能否得到有力貫徹和實施。農業要成為有奔頭的産業,鄉村要成為美麗的鄉村,惠農富民政策要落到實處,一個擁有優秀治理能力的基層黨組織是重要保障。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為群眾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對於踐行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黨落實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農村農業發展在取得諸多成就的同時,也面臨更多新問題、新挑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一個個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必將在不遠的將來遍佈中華大地。

李雲龍,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