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能人把村民帶起來
“這裡的脫貧標準讓您想像不到,一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3026元!這點錢,也許不夠您買一個包、一塊手錶,但這卻是老鄉們脫貧的希望!”這是王金勇寫給中國鐵塔員工的扶貧倡議書中的一段話。第一次聽到“3026”這個數字時,王金勇無法想像村民一年的生活,如何能夠靠3026元支撐下來,“即便村民年收入達到了3026元這個標準,實際上生活也還是比較艱難的。”
王金勇駐村之前,村集體是沒有收入的。怎麼辦?必須想出辦法。
“山水都是發展資源”,王金勇深入調研、認真分析:村裏已經種植了近千畝的柑橘和800畝的黃金茶,再加上糧食作物,適合種植的土地資源已經非常有限了,只能在養殖上做文章。
王金勇了解到村裏有一名叫吳正峰退伍軍人,已有4年的土雞養殖經驗,就讓村支書領著他來到了吳正峰的養雞場。從吳正峰口中得知,重慶魯渝禽業公司在土雞養殖這方面的技術比較成熟,王金勇就拉著吳正峰和村長來到重慶魯渝禽業公司考察項目。
回村後,王金勇連夜趕出了養雞扶貧産業計劃書,當他滿心歡喜帶著計劃書找到吳正峰時,沒想到卻遭到了吳正峰的拒絕。一連幾天,王金勇踏破了門檻,磨破了嘴皮,吳正峰死活就是不答應。“村裏很難再找出像吳正峰這麼適合的産業帶頭人,不能就這麼放棄了!”當王金勇從側面打聽到吳正峰正在為1萬多個雞蛋銷售不出去而發愁時,立刻向公司彙報,希望能發動員工購買。1萬多個雞蛋供不應求,吳正峰也向王金勇説出了掏心窩的話,原來曾經一場雞瘟讓吳正峰飼養的1000多只雞全死光了,他也因此欠下了幾萬元的債,他不敢再冒這個險。“王書記,您這樣一心一意為村裏謀發展,我怎麼能夠拖後腿,跟著您幹準沒錯!”
找準了目標,王金勇帶著村裏人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很快育雛棚搭建起來了,散養基地建起來了,第一批雞苗也運到了村裏。沒有設備、不懂技術,公司投入了近30萬專項資金,從山東煙臺引進了育雛設備,並幫王金勇聯繫上了長沙兩家公司,學習生態養殖技術。
雞苗需要在育雛棚待上兩個月才能放出去散養,那段時間,王金勇整天都待在育雛棚裏,把小雞仔當成寶貝般悉心呵護,只差沒把床搬進去了。“遠遠的聞到一股雞屎味,就曉得是王書記來了。”村長開玩笑道。
2017年6月,王金勇遇到了發展養雞産業過程中的一道坎。1萬羽雞苗在育雛棚裏安全渡過了兩個月,被轉移到了戶外散養基地。王金勇本以為懸著石頭可以落地了,可就在第二天,當他打開雞棚的那一剎那,眼前的場景讓他驚呆了,雞棚的一個角落裏,重重疊疊的堆了一堆死了的小雞仔!原來,剛從育雛棚出來的小雞仔還不能馬上適應散養的環境,相互踩踏而造成了30多只雞死亡。王金勇難過得差點掉下淚來,他也從這一意外事件中總結到了經驗:小雞仔從育雛到散養的階段,必須要不停的驅散,直到完全適應新的環境。
2017年夏天,村裏遭遇了兩個月的乾旱,1萬多只雞的飲水成了問題。王金勇心急如焚,與村支書頂著烈日滿山尋找水源。找到新的水源後,他又帶著村民用鋤頭一鋤一鋤的把地鑿開,把水管埋進去,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把水引到了水塔處。
解決了“養”的問題,王金勇接著又遇到了“銷”的難題。如何讓山外的人知道這大山深處的寶貝?他想到了電商模式,準備開通中溪村微店平臺,通過網際網路讓農産品插上“翅膀”。
“自己一沒養雞的經驗,二沒發展産業的經驗,搞養雞項目之前是做好了心裏準備的,可是,困難如此之多還是出乎我的預想。”王金勇坦言道“其實有幾次也冒出過要放棄的念頭,可是想一想村裏1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想一想肩上扛著脫貧攻堅的使命,我就有了堅持下來的力量”。
如今,中溪村的土雞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已發展到近2萬羽,年出欄量可達4萬羽,王金勇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養雞專家,並創立了“保靖跑山雞”品牌。他讓村“兩委”班子共同參與産業的經營管理,村支書成為“總經理”,村長為“銷售總監”,計生專幹為“財務總監”。王金勇認為,這樣既有利於運轉的科學、透明,也有利於調動班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剛開始搞養雞産業時,有的村民不了解這種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扶貧模式,認為“王書記把鐵塔公司的扶貧資金都交給吳正峰了”“鐵塔公司扶貧的資金都被村幹部分了”,王金勇聽説後,先後召開了三次村民代表大會説明情況,將扶貧資金使用方案和産業帶動方案進行了公示,並挨家挨戶到府走訪,向村民宣傳公司的扶貧模式,發動大家參與代養。
第一批土雞銷售了700多只,實現利潤1.6萬元,這讓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王書記,帶我們一起幹吧!”其他村的村民也心動了,紛紛找到王金勇諮詢代養事宜。
小小養雞産業撬開了大思路,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規劃也漸漸在王金勇腦中清晰起來:依託“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保靖黃金茶為核心,重點扶持養雞産業,協調發展養蜂産業。2016年9月,王金勇組織養蜂戶成立了“天蜜溪”養蜂專業合作社,從長沙引進了100套蜂箱和蜂群。他還著手利用雞糞發酵有機肥實施生態培管,打造集生態茶園觀光、精品茶品鑒及銷售為一體的黃金茶精品示範園。
王金勇算過一筆賬,通過發展養雞、養蜂和種植黃金茶三個産業,到2018年, 152戶貧困戶戶均可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體可增加收入4萬元以上,實現整村脫貧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