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雲:走在扶貧最後一公里上的農大教授

發佈時間:2017-09-25 15:13:18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扶貧辦 | 責任編輯:焦夢

關鍵詞: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農戶為中心,協力扶貧

    編者按:李小雲教授在河邊村實踐的以複合型産業為核心的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實踐是一項創新性的扶貧實踐, 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李小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開發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打贏脫貧攻堅戰,已經成為上下齊心,共謀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全社會的集體行動。

在這場攻堅戰中,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作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的成員,從2015年初開始紮根基層,深入雲南省動臘縣貧困瑤寨河邊村,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支援下,與貧困農民共同生活、共同探索,在理論積澱的基礎上創新實踐。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創新,初步摸索出了以主導産業拉高窮人收入為特點的複合型産業為核心的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的創新路徑,並且實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農民為中心”的扶貧方式。

求真務實,走在扶貧理論研究前沿的社會科學家

李小雲教授被公認為是在農村扶貧和發展理論研究方面的國內優秀專家。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扶貧政策和扶貧實踐研究工作,積極倡導和實踐參與式扶貧方法。受國務院扶貧辦委託開展了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農村扶貧開發戰略的政策研究,其研究成果《村級扶貧開發的框架與方法》被政府採納。自新世紀以來,李小雲教授在貧困標準及貧困治理等方面發表了諸多著述,與此同時,他接受眾多主流媒體採訪,宣傳解讀政策,立足現實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議,産生了積極的政策影響和社會效益。由於其在扶貧研究領域的特殊貢獻,李小雲教授于2004年獲得首屆中國消除貧困研究獎,于2011年獲得國務院扶貧辦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以及全國扶貧系統先進個人。李小雲教授對農村扶貧開發瞄準機制的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社會科學三等獎。

李小雲調研現場

紮根基層,在扶貧實踐中提出了以“貧困陷阱”理論框架為核心的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的框架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時,特別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李小雲教授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作為激勵自己行動的鞭策。2014年底,李小雲教授赴雲南省動臘縣做實地研究,他與縣扶貧辦的同志們一起,在全國整鄉推進項目鎮動臘縣動伴鎮調研,先後深入茅草山哈尼族山寨、河邊瑤族山寨等少數民族貧困村做駐村調研。調研中他發現,處於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許多村莊都陷入貧困陷阱之中,這些村寨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且由於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原因,外出打工者很少,生計依賴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民可支配年收入很低,沒有資産,居住條件極差。這種類型的貧困村寨深陷貧困陷阱,如果沒有特別的措施,僅僅依靠一般性扶持措施,並不能幫助貧困農民徹底擺脫貧困。調研過後,李小雲教授深感不安,在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後,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們依然生活艱難,他們在深切盼望能得到切實的扶持,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面貌。因此,李小雲教授決定選擇一個貧困村,生活在村裏,展開旨在幫助貧困群體走出貧困陷阱的扶貧實踐創新。

為了能夠籌措一部分可以動用的社會資源,李小雲教授在中國農業大學和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在動臘縣註冊成立了動臘小雲助貧中心(簡稱“小雲助貧”)。李小雲教授帶領博士生和小雲助貧的工作人員首先在河邊村展開了貧困診斷的研究工作,發現河邊村深陷貧困陷阱,2015年每人平均年可支配收入為4000元左右,而每人平均年支出超過5000元,幾乎家家負債。低收入嚴重影響下一代的教育和及時的疾病治療。村內沒有一處安全住房,道路沒有硬化,雨季通行極為困難,嚴重影響生産生活。村民收入主要靠甘蔗種植和在熱帶雨林中採集砂仁。在貧困診斷的基礎上,李小雲教授提出了“貧困陷阱”理論框架,並繼而提出擺脫深度性貧困的綜合治理基本設想:在社會保障的強度和覆蓋度不能大幅度增長的條件下,貧困農戶的福利改善主要依靠個人的收入,而像河邊村這樣的深度性貧困村僅僅通過一般的扶持無法讓貧困農戶走出貧困陷阱,因此,必須創新産業發展思路,探索能夠極大提高農民收入的主導性産業,同時又需要考慮産業單一的市場風險。李小雲教授進而提出,利用河邊村的自然景觀資源、冬可避寒夏可避暑的氣候資源以及瑤族文化資源,發展高端會議休閒為主導産業,特色農産品為輔助性産業以及種養業為基礎性産業的複合型産業體系。貧困診斷發現,要想發展這樣的産業,沒有人居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的配套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基於此,李小雲教授帶領團隊與村民共同研究,提出了河邊深度性貧困綜合治理方案,該方案得到了動臘縣政府和動伴鎮政府的高度認可,並決定將此工作納入動臘縣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


1  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