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王紹據撰寫了近10萬字的《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紀實》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他還為江蘇宿遷、四川青川、貴州黔南州、遵義、畢節等地區來寧德舉辦脫貧研討班學員及本市培訓班講座達32場次,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王紹據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室同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幹群視頻連線時,對王紹據心繫扶貧,鍥而不捨的精神予以肯定和讚揚,並囑咐他要“幫助大家總結寧德的扶貧經驗,為下一步全國全面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發揮餘熱”。
王紹據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帶病撰寫了近10萬字的《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紀實》一書。他還為江蘇宿遷、四川青川、貴州黔南州、遵義、畢節等地區來寧德舉辦脫貧研討班學員及本市培訓班講座達32場次......
責任擔當 敢於呼貧
上世紀80年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農村形勢大好,各級新聞傳媒大量報道各地涌現的“萬元戶”、“億元村”的消息,一時間讓人們産生了農村都富起來的錯覺。時任福鼎縣委辦副主任兼報道組組長的王紹據,他感到憂慮。為了解最基層的真實情況,他于1984年5月15日,獨自一人徒步46華里,深入老區基點村、畬族聚居村—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親眼目睹這裡群眾食不果腹、衣難蔽體、住屋破爛的艱難困境,深感到記者的責任必須實事求是,敢於向上級反映真實情況。於是,他徹夜難眠采寫了一篇題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情況調查。既反映窮村的艱難困境,又提出了實施特殊政策,扶助這裡改變面貌的建議,並直接向北京《人民日報》投了稿。
作為黨中央喉舌的《人民日報》編輯部,及時以內參形式傳報中央領導。得到時任中央領導和福建省委主要領導的批示後,福鼎縣委、縣政府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商討扶貧辦法,確定由王紹據牽頭,帶領一支由黨政領導及農業、林業、民政、老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扶貧工作隊,對下山溪自然村進行“輸血”式的幫扶,在全省、乃至全國開了先河。接著,《人民日報》在1984年6月24日頭版顯著位置,以來信形式發表《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並配發題為《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激起了全國各地的強烈反響,點燃了扶貧的星星之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習近平總書記同王紹據視頻連線中充分肯定了這篇來信在當時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