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牧民發放草原生態補貼金 丁旭 攝
放牧是連隊職工群眾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為了了解牧民生産生活狀況和牧區羊只飼養管理、接産護羔、動物疫病防治、天然草場實施輪牧輪休等工作,劉前東都必須到第一線去,一走就得一兩天時間。幾乎每個星期去放牧點一次,每次行程都20多公里,每年要行走1000多公里。在高原上別説走路,有時騎著毛驢也會頭暈,三年多的時間,劉前東為了關心職工群眾的生産生活,讓職工群眾增收致富,他走出了高原病。劉前東説:“能為職工群眾辦好實事、解決困難,職工群眾能增産增收,我值得,自己有點病也不算什麼”。
2013年9月,在入戶走訪中,得知三連牧民內部存在草場糾紛,部分群眾沒有草場,年輕的牧民養殖積極性不高,整體收入偏低。為此,劉前東通過1個月的時間進行入戶走訪,到每個牧點弄清職工群眾每戶的草場面積,他看到了連隊職工之間的差距與收入的不平衡,看到了兵地之間、牧工之間草場糾紛的矛盾,他日思夜想,組織召開連隊幹部會議、職工大會,徵求意見和建議,對職工群眾的每人平均收入、勞動力、生産能力、草場面積和草場優勢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最後帶領連隊幹部和職工代表挨家挨戶的做工作,講清黨的方針政策、講清兵團履行的職責使命、講清困難戶的困難程度和源頭、講清他要帶領全連隊職工群眾共同致富的想法。最後,他把草場進行了重新分片包乾,將原來10戶的草場承包權劃分到27戶,剛成家沒有草場的職工群眾有了草場、草場分配不合理的進行了均衡分配,還推行大戶帶動小戶的生産模式。劉前東還根據連隊每個職工群眾的特長,找出路謀發展,想方設法推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