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延安,徐馬樁與父母在家門前合影。中國網記者董小迪攝
中國網新聞9月21日訊(見習記者董小迪)2007年8月,經天津海事局協調,與延安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合作意向書,選定在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西部海員培養基地。
十年來,在不斷地組織協調、深入調研下,西部海員培養基地不僅成為了船舶公司的“人才庫”和海員培養的“橋頭堡”,更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扶貧之路。
特色扶貧:從黃土高坡走向浩瀚大海
2015年,為實現精準扶貧,天津海事局提出“政府支援一點,企業扶助一點,學校減免一點”辦法。目前,基地招收了60名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這些學生在免學費的同時,還可申請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確保不會有人因貧困而失學、輟學。
今年是徐馬樁從事海員行業的第四年,也是這個“內陸娃”從黃土高坡走向浩瀚大海、邁入廣闊天地的第四年。
2010年,從未見過大海的徐馬樁報考了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的航海技術專業,吸引他的除了歌聲裏描繪的海洋,還有當海員的可觀收入,能迅速幫助家裏脫貧,讓徐馬樁覺得這份工作“很不錯”。
一直以來,徐家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種地和養牛,兩萬左右的年收入要支撐起五口人的開銷,每年幾乎都沒有剩餘。而2013年,剛剛畢業的徐馬樁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拿到了6000多,幾乎是父母近半年的收入,這讓他十分激動。
“鄰居們很羨慕,都説這個小子是好樣的。”談起兒子,徐馬樁的父親顯得很驕傲,他説,徐馬樁不僅花了三萬多為家裏維修房子,還借了七萬塊錢給要買房子的哥哥。
2017年9月20日,天津,徐馬樁在船上觀察港口情況。中國網記者董小迪攝
海事脫貧:“放牛娃”的蛻變
現在,作為船上的值班水手,徐馬樁每個月的工資已經漲到了一萬多,去年,工作了8個月的徐馬樁掙到了8萬餘元。而已經通過船東升職評估的他,近期還很有可能會升任三副,工資也將繼續上漲。
建立之初,西部海員培養基地每年的招生數量不足兩個班,十年來,其累計招收航海類專業高職學生已達1047人,輸送畢業生551人。招生範圍也由陜西省擴展到山西、江西、甘肅、寧夏、四川、重慶等省(區、市),為無數像徐馬樁一樣的學生提供了一條快速脫貧的道路。
“其實脫貧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眼界更開闊了,也更有自信了。”成為海員後,徐馬樁不僅學會了游泳、培養了健身等愛好,還先後走過了美國、巴西、阿根廷等35個國家,和當地人交流,見識不同的文化與風景。
“如果沒有海員的職業,別説接受新知識、新觀念了,國內的大海可能都很少去。”徐馬樁感慨道。
在徐馬樁的記憶裏,自己剛剛填報志願時,身邊有很多不理解的聲音,“黃土地的孩子去大海,難以接受”。但如今,看到徐馬樁的變化,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轉變觀念,想要讓孩子“走出去”。
2017年9月19日,延安。延安職業技術學院15級的學生們在實訓室進行模擬訓練。中國網記者董小迪攝
扶貧“開智”:將開放觀念帶入老區
已經當了五年船員的段小強,就是在“能出國”這個優勢的吸引下,走進了海員培訓的課堂。如今,這個從家到縣城都要走40多公里盤山路的男生已經走過了北美、南美、大洋洲等五個大洲。
“西部海員培養其實是一座橋梁,是開放的海洋文化與厚重的內陸文化的碰撞、結合,是一條具有海事特色的扶貧之路。”交通部海事局宣傳處副處長胡偉表示,這是海洋強國建設目標與革命老區精準扶貧任務的有效銜接。
作為對口的招生單位之一,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的總船長葉鎮藩認為,學生們在船員培養的過程中收穫的,不僅僅是脫貧,更是一種成長。
“不僅是職業上的成長,成為專業的人才,也是在傳播對教育的重視。”葉鎮藩説,自己身邊的海員都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人的孩子都考入了985、211大學。
“海員雖然在海上工作,但生活地仍然以祖籍或者周圍的中小城市為主,對教育扶貧來説,以點帶面的效果非常明顯。”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