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記者殷曉霞)隨著脫貧致富進入攻堅階段,各個地區在結合本地優勢的基礎上涌現出一批成功的改革經驗,“三變”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三變”即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試點涉及貴州省貧困鄉鎮356個、貧困村1219個、貧困人口86.6萬人。推動“三變”改革向縱深推進,鼓勵通過資源資産技術入股、財政直接支援等方式,讓貧困戶真正分享“三變”改革紅利。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播州區,安順市平壩區,六盤水市水城縣被列為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縣。9月10日,記者隨中國外文局採訪團來到素有“三變發源地”之稱的水城縣。
米籮鎮的獼猴桃産業園 (殷曉霞/攝)
米籮鎮位於水城東南部的巴浪河畔,距縣城42公里,總面積137.41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98個村民組,9840戶,33284人,有漢、布依、苗、彝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佔51%。2017年,米籮鎮以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為契機,立足“三變”改革,通過整合資源投入産業,利用天獨厚的農業生産條件、良好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米籮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農旅一體”發展步伐。米蘿鎮鎮長解夢傑指出,“為了確保經濟總量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轉變以前農民種地缺乏規劃、缺乏技術等問題,邀請相關專家來指導。為解決貧困人口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引導公司把土地歸還農民,轉變管理方式,讓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將農民變股民。這樣做可以實現股權收益分配給貧困人口,讓每一戶貧困戶共用發展紅利。”
“三變基緣地”盤縣娘娘山園區(殷曉霞/攝)
距離米蘿鎮不遠的盤縣的娘娘山園區也是“三變基源地”。該園區按照農旅融合發展理念,將生態旅遊、民族文化和土地資源聯結,立足銀湖專業合作社,以“三變”為抓手,以産業為支撐,以扶貧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業産業、旅遊業,探索出“三變+産業+扶貧”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老百姓實現增收脫貧,成為盤縣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實際上,這條整合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據娘娘山園區工會聯合會主席介紹,在初期,農民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不願意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用心用情才盤活以前只種小麥、薏米的土地資源。此後,開始種植具有地域特色的刺梨、藍莓,增收不少。“這樣做之後,也吸引了一部分外出務工的人回鄉,不僅可以使當地人就地就業,也可以使年輕人照顧老人、孩子”,解夢傑説。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通過“三變”發展模式,娘娘山園區核心區現8村有2220戶5455人變成了股東,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0戶,貧困人口2340人,入股農戶年終按股比獲取收益,實現年均增收6000多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3775元到2015年達到10800元,8村集體經濟由空殼到平均22萬元。園區産業建設帶動發展了100家農家樂、45家農家旅館、32戶農家超市,解決就業達1300余人,園區共有1427戶2450名貧困人口在産業發展中實現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