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領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發佈時間:2017-09-04 16:34:21 | 來源: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周宏春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發展,可持續,中國,國家,社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併發表主旨演講,提出“中方將舉行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邀請來自全球不同地區國家的5位領導人共商國際發展合作和南南合作大計,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們對工業化反思後的創新,最早源於西方國家的環境保護,後來融入發展中國家的訴求,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和減貧領域成就顯著,社會事業進步巨大,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卓有成效,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從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智慧

從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環境與發展峰會、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的標題變化,反映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貢獻。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大規模征服、控制、利用,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進入“公害氾濫期”,出現“八大公害”。英國泰晤士河污染成了一條魚蝦絕跡的河流;比利時馬斯河谷工廠排放的大量煙霧導致上千人出現呼吸道疾病;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大氣污染事件、熊本水俁病事件、富山骨痛病事件和愛知縣米糠油污染事件等的發生,引起人們對環境的關注。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指出,生態環境問題如得不到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中。1972年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

197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聯合國大會名稱變化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增加了中國智慧。可持續發展首次出現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界定,1992年6月裏約熱內盧大會為各國所接受;2012年南非“裏約+20”峰會,聯合國發表《我們憧憬的未來》文件,世界各國承諾“實現可持續發展,確保為我們的地球和今世後代,促進創造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的未來”,進一步凝聚了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1992年8月,“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文件,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發展戰略。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發佈,成為世界上發佈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的第一個國家。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2002年,十六大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建設生態文明”列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奮鬥目標之一。所有這些反映了我們黨在順應國際潮流、引領全國人民邁向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努力。

中國在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積極行動,並取得成效。

2015年9月,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通過了含17項目標和169項指標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消除貧困、消除饑餓、促進男女平等、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可持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該議程全面兼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安全四個緯度,強調了滿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有人的需求而不落下任何一個人;這是人類的共同願景,是世界各國領導人達成的社會契約;既是一份造福人類的行動清單,也是謀求成功的一份藍圖。

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實現G20史上的兩個“第一次”:第一次把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該計劃包括以下內容:包容性商業、能源、貿易和投資、反腐敗、國際金融架構、增長戰略、氣候資金和綠色金融、創新、全球衛生等領域。G20杭州峰會將“增強環境可持續性”確定為結構性改革的九大優先領域之一;環境可持續性的指導原則:一是推廣市場機制以減少污染並提高資源效率。如增強金融體系籌集私人資本開展綠色投資等舉措。二是促進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氣候適應性基礎設施的發展。2016年啟動“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致力於加強現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三是推動與環境有關領域的創新開發及運用,並成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四是提高能源效率。2016年《G20能效引領計劃》,鼓勵G20成員根據自身需要和本國國情,開展能效項目,採取相關政策和措施,以提高能效水準。

在近期公佈的《2017年金磚國家外長會晤新聞公報》和《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主題和合作重點》中,金磚國家一致強調加強國際發展合作,在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中國先後於2016年10月12日發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和2017年8月24日發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為金磚國家協同制定“2030年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提供了重要參考。

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消減貧困。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至2016年,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多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中國的脫貧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揚。今年8月22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2016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造血式”的開發扶貧,既是過去幾十年推進減貧工作的重要經驗,也是實現減貧目標的必由之路。

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性熱點議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報告指出,如果再不採取持續的政策和行動,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5.8℃,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沿海地區城市被淹沒、食品短缺、乾旱加劇和洪澇增多,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很多地區缺水加劇,熱帶氣旋強度增強,生物多樣性喪失,珊瑚體系喪失無法逆轉,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舉行會談後,中美雙方發表了聯合聲明,承諾將致力於減排並推動一個共同願景——向低碳的全球經濟轉型。中國承諾以100億人民幣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2017年建立起全國性碳排放交易系統,覆蓋發電、鋼鐵、水泥等産業。

“一帶一路”倡議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意義重大,並得到聯合國的高度認可。今年5月,我國成功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入從理念到行動、從規劃到實施的新階段;這將為各國合作共贏搭建起新的平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造新的機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將成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中國從地方到行業全面鋪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雖然全球範圍內衝突和貧困尚未根除,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愈發強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不再符合時代邏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各國人民共同呼聲。面向未來,中國將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不斷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地方層面,國務院2016年12月3日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發出《關於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9號)》,以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工商界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力軍。1992年聯合國裏約環發大會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成立。近10年來,我國工商界人士在探索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工商界在資訊、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開展更多互利共贏、利國利民的合作,可以為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貢獻。(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