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拉薩美不勝收,放眼望去,山脊矗立,白雲環繞,樹木青翠,草甸鋪滿了山間和大地。連日的雨水澆灌著高原,也充盈了拉薩河。渾黃的河水翻騰而去,黑白相間的奶牛在田野中覓食。318國道邊,拉日鐵路曲水縣站旁,白楊綠柳,白墻紅檐的藏式民居,這裡是拉薩河畔三有村,距拉薩大約60公里。中國網 楊佳攝影
53歲的尼瑪大娘在鑫強奶牛農民專業合作社飼養奶牛,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她們家是西藏自治區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受益者,曲水縣易地搬遷工程先後安置貧困戶1000多戶,拉薩河畔三有村就安置了其中的184戶,尼瑪家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網 楊佳攝影
臨近中午,53歲的尼瑪大娘回家午休。她的家是這村中一戶帶院的聯排的二層小樓,傳統的藏式風格,白墻紅色的邊角線。門口挂著兩個牌子,藍色的上面寫著達嘎精準扶貧安置點,紅色的上面寫著黨員之家。尼瑪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這間144平米的房子裏。十幾個月前,他們一家還住在茶巴拉鄉色麥村的土坯房裏。中國網 楊佳攝影
那時,他們家有3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馬鈴薯。由於農作物産量低,運輸路途遙遠,銷售幾乎不可能。所以,尼瑪家一年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丈夫布瓊為村民繪製傢具的收入,每年大概5-6千元。她兒子在廈門大學上學的費用也來源於此。這也讓尼瑪一家成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屋裏的傢具就是布瓊大叔的手工作品。中國網 楊佳攝影
現在,尼瑪大娘和布瓊大叔還有她們的女兒還有兩位外孫女一起生活。兒子在廈門大學上學,今年剛剛畢業。尼瑪大娘的女兒是一名共産黨員,她在村幼兒園找到了工作,看護村裏的孩子,每月也能拿到2500元的收入。中國網 楊佳攝影
曲水縣實施易地搬遷工程後,先後安置貧困戶1000多戶,尼瑪家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家庭人口情況,他們分到了中戶型房屋,並於去年7月正式入住。除了住房,村裏還配套修建了村委會、衛生室、幼兒園以及休閒娛樂健身公園。俗話説“安居樂業”,入住新房的184戶貧困戶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就業謀生的問題。曲水縣按照"五跟五走"的脫貧思路,以“爭取國家項目、本級財政注入資金力量、引導企業投入”三結合模式,建立了由鄉鎮幹部參與管理的易地扶貧産業項目——奶牛養殖合作社、藏雞養殖合作社、種植合作社等。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運營,貧困戶以勞務輸出的方式進行入股、分紅、增收,提高收入。中國網 楊佳攝影
目前,尼瑪一家的經濟收入有了質的飛躍。尼瑪在鑫強奶牛農民專業合作社飼養奶牛,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尼瑪大娘欣喜的告訴記者,馬上要漲到3100元了。配套的扶貧産業給易地安置貧困戶解決了後顧之憂。尼瑪大娘的女兒是一名共産黨員,她在村幼兒園找到了工作,看護村裏的孩子,每月也能拿到2500元的收入。布瓊大叔繪製傳統傢具的工作收入也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村裏的三個合作社年底還有分紅。根據入股分紅標準,合作社利潤的30%將用於流動資金和管理資金,10%用於公眾事業,60%用於分配給貧困戶。去年,尼瑪一家六口人,包括兩個孩子在內,每人每月可以領到300元的分紅。中國網 楊佳攝影
在大娘家門口,記者看到了用羊毛紡織的氆氌,同樣叫尼瑪的村委會主任告訴記者,即將成立的藏式手工編織合作社將進一步幫扶村民走出貧困。尼瑪的親朋還住在色麥村,她有空會回去訪親探友。親友們也會來拉薩河畔三有村看望她,或是小住幾日。如今,她的生活已經不在是山溝裏住著土坯房,一月一次乘車近30公里才能採購生活用品的樣子。親朋好友看到尼瑪家翻天覆地的變化,都為她感到高興,甚至有些羨慕。尼瑪告訴記者,她打心眼裏感激黨,感激政府給她送來了這樣幸福的生活。中國網 楊佳攝影
氆氌是用羊毛家織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縫製衣褲和藏袍、藏帽、藏靴,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見、最有民族特性的穿著。氆氌曾是西藏主要貢品,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不久,尼瑪大娘將依靠這項手工藝為家庭進一步增收。中國網 楊佳攝影
尼瑪和家人一起送記者離開。據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孫金玲介紹,2016年全區財政民生領域投入達到1266億元,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等"十項提升"工程。當年,共完成了7.7萬人易地扶貧搬遷。西藏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姜太強説:“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有機結合政府手段和市場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自治區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效,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全區推動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發展,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區農牧業産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達125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6200多家,為扶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網 楊佳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