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21日電(記者趙鴻宇)“剛剛買菜回來的路上見到老張他們幾個老哥們打工回來了,每人都拉了個又大又漂亮的行李箱,想起去年他們回家時扛著沾有泥土化肥袋的情景,待會一定要去他家看看。”剛吃過飯的趙發水説。
趙發水今年77歲,是河北省南和縣賈宋鎮郄村的一名老黨員,也是一個25年的義務送報人。他告訴記者,以前村內沒有郵政投遞員,作為黨員的他義務擔當起了此任務,漸漸養成了在送報路上與村民嘮家常的習慣。
跟隨趙發水的腳步,記者見到了身穿深灰色襯衫的老張。老張説,10年前,村裏不少人一起外出闖蕩,足跡遍佈燕趙大地,現在大傢夥基本在建築領域內成了技術工,老闆管吃住,月薪最少5000元。最近每次回家,都會帶一些打工所在地的特産送朋友,並沒有感覺出經濟負擔。
趙發水説,這些特産現在並不稀奇,不用出門都能在網上買到,方便得很。村裏網購風越來越濃厚,他雖不懂,但經常會到村子的電子商務站讓工作人員幫買些東西。
“這是剛剛幫別人網購大閘蟹和皮皮蝦的訂單,每逢節假日或寒暑假都會有村民托我買這些。”該村電子商務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説,“我主要負責替村民在網上買賣東西,除買這些‘高級食品’外,諸如皮影之類的‘老傳統’也很受歡迎。”
趙發水稱,他不僅記憶力不錯,還會把一些村民的“大事”簡要記下來,因此全村800多戶、3600余人生活變化他大概都能知道。
趙發水翻開自己的筆電,裏面有一頁記載的人名叫孟增山:2012年開始建設蔬菜大棚,2013年初去山東壽光學習,2014年擴建了3個大棚,2016年每個大棚收入近6萬元,2017年買了小汽車。
趙發水説,最近幾年村裏變化非常大,自家的土地也承包了出去,現在他成了“地主”,每年拿租金和分紅,村裏辦事也成了一站化服務,很多政策縣鄉領導會主動到府講解……
南和縣委書記李勝敏表示,郄村的變化,是近年來冀中平原上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南和縣下一步要把民生蛋糕做大做好,讓所有人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讓人們過上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