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有一品 一鄉有一業

發佈時間:2017-08-10 10:20:53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趙洪波 張士英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泰來縣,貧困戶,明水縣,造血,一村一品

【砥礪奮進的五年·擼起袖子加油幹】

“飛鶴落寧姜,打工不離鄉。”這是黑龍江省泰來縣寧姜鄉村民們編的順口溜。

2016年,隨著飛鶴集團在泰來縣寧姜鄉投資40億元建廠,寧姜鄉貧困戶迎來了幸福的日子。村民唐春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現在打工不離家,收入穩定,廠子還給交保險,我們屯有六七十人在這兒打工呢。”唐春雷説。原來唐春雷在家務農加上打零工,一年也就賺個五六千塊錢。現在他在飛鶴集團做電焊工,一個月能賺3000元。“泰來是個大沙包,風一刮沙就蹽,春種三茬地,難得半成苗。”這是過去泰來縣民間流傳的順口溜。泰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典型的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提起東北,很多人會想到肥沃的黑土地,北方的大糧倉,但這並非是這片土地的全貌。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南麓山區,風沙常年肆虐,土地多沙化,生態環境惡劣,這裡是我國主要的乾旱區之一。泰來縣十年九旱,耕地面積少,自然條件惡劣,這使得泰來縣前些年始終沒有摘掉貧困的帽子。

近年來,泰來縣全面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大力推進産業扶貧,從整村推進的“輸血”式扶貧,到現在“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造血”式扶貧,泰來縣脫貧攻堅正向縱深發展。

“以往的扶貧大多圍繞打井、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現在我們扶貧已進入攻堅階段。發展産業項目,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拔掉‘窮根’。”泰來縣扶貧辦主任朱清山説。

大産業興縣惠民,扶貧小項目成本小、見效快、風險低,在泰來縣也是扶貧利器。

“我和老伴都60多歲了,家裏沒有地,一生病就得拖累孩子,多虧村裏賒給我們大棚,前期不花一分錢,掙了錢再還。”在泰來縣大興鎮阿拉新村,吳德福和老伴正在自家的食用菌大棚內給菌包灑水,看著菌包上長出的蘑菇,仿佛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2016年,阿拉新村以黨員帶動貧困戶的方式,通過自籌和扶貧貸款組建了新興源食用菌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成年生産20萬菌棒的食用菌大棚。“為了帶動貧困戶脫貧,前期的材料成本和後期銷售都由合作社負責,貧困戶掙了錢再把成本交給合作社。今年縣裏又投入90多萬元的扶貧資金,建了4個菌類培養室,將帶動更多貧困戶。”阿拉新村支部書記陳萬輝説。

結合扶貧專項發展“一村一品”産業,泰來縣已經組建蔬菜、網箱養殖、中草藥等30多個特色種植養殖合作社。自2014年到現在,泰來縣64個村子全部都有了“一村一品”産業項目。

與泰來縣一樣,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也是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重點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明水縣積極解放思想,創新産業扶貧模式,也找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去年巴西奧運會有7000噸黑豆來自我們扶貧股份合作社。入社的貧困戶每畝地一次分紅收益達到750元。”明水縣崇德鎮黨委書記遲峰高興地介紹他們産業扶貧的新實踐。為讓貧困戶零風險融入雜糧、瓜菜、畜牧三大産業鏈,明水縣壹豐公司與崇德鎮兩個村、185戶貧困戶三方組建股份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規模種植歐盟有機認證的青仁黑豆1.8萬畝,生産的黑豆、黑豆油和豆餅粉出口到美國、巴西等國家。

今年3月,明水縣還推出了“我在明水有畝田”為主題的消費扶貧活動。其中在明水鎮互助村流轉1000畝土地,建設集農業私人定制、農耕文化體驗、東北民俗展示、休閒農業景觀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園田地”,吸納貧困家庭進園包地打工。

“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我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成了‘職業農夫’。”互助村貧困群眾夏亞軍感慨地説,他把10畝地流轉到村裏,加上在“園田地”裏打工的收入,今年能掙兩萬多元。

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是我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黑龍江省把其中明水縣、泰來縣等11個片區縣作為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主戰場。“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在這些片區縣實施了66個千萬元産業扶貧項目,農村貧困人口由134.9萬人減少到64.3萬人,減少52.3%。

(本報記者趙洪波 張士英)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