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吳起:産業托舉起脫貧致富之路

發佈時間: 2017-08-09 11:24:37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張哲浩 楊永林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吳起縣,貧困戶,鎮勞務,托舉,産業發展模式

【砥礪奮進的五年·擼起袖子加油幹】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陜甘兩省交界處的吳起縣,不論是行走在縣城繁華整潔的街市,還是輾轉于新型民居整齊劃一的新農村,到處都能感受到吳起砥礪奮進的發展脈動。

産業扶貧財政“兜著走”

“沒有黨的好政策和政府的支援,就沒有我們現在的輝煌。”談起自己現在的生活,吳起縣鐵邊城鎮油寺村52歲村民曹居清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9月,在各方面的幫扶下,他和老伴兒發展起了兩個大棚。

“去年大棚已經看到成效了,兩棚香瓜和辣椒賣了7萬多塊錢,一下解決了不少問題。明年還想著再承包兩個大棚,10畝山地蘋果今年已經開始挂果了。”這讓曹居清一刻都不敢耽擱。

吳起縣縣長李煒介紹:“吳起縣在扶貧過程中,著重扶志、扶技、扶德,通過短期産業脫貧加長期産業增收的方式,在貧困戶中不斷發展壯大養殖、大棚、林果産業,確保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

“扶貧,不但要真扶貧、扶真貧,而且要讓産業托舉貧困人口致富之路走得長,走得遠,讓他們都能夠身懷一技。”吳起縣委書記董強的話擲地有聲。

為推動貧困戶脫貧,近年來,吳起縣加大財政投入和兜底幫扶力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工作思路,深入實施“八個一批”工程,努力使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政府的各項扶持政策出臺後,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現在走在任何一個村子,都是發展産業紅紅火火的繁忙景象。”吳起縣鐵邊城鎮黨委書記宗虎説。

“黨建+合作社+貧困戶”托起農民致富夢

為切實打好脫貧攻堅戰,吳起縣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設立了1個縣級指揮部和9個縣級領導挂帥的鎮(街道)指揮部,整合“四支隊伍”形成91個村級指揮部,並實行縣級和部門領導包抓鎮(街道)、29名縣級領導包抓33個貧困村,夯實了1260名科級幹部結對幫扶工作,確定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

“脫貧不脫貧,群眾心中有桿秤。”吳起縣吳起鎮南溝村包村幹部趙志強説。發展肉驢養殖是該村脫貧攻堅計劃中的一大看點。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法”的發展模式,該村採取“黨建引領、支部帶動、合作社推動、農戶參與、貧困戶全覆蓋、整村推進”的模式,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走進貧困戶胡布平的家裏,3頭驢、6隻羊、1頭豬映入眼簾。“現在政策好了,每頭驢還給補助2000元呢,每天有個事兒幹挺好的。”60多歲的胡布平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為了達到全村貧困群眾戶戶有産業、人人有活幹的目的,在發展肉驢養殖業上,南溝村採取了“入股、代養、借養”三種養殖模式。針對無養殖能力的重點戶,將縣上財政補貼資金入股到合作社直屬的養殖場,實行年底分紅,對於缺乏養殖技術和經驗的貧困戶,農戶將驢子買回,交由合作社代養,每月按養殖成本付給養殖場一定的費用,銷售所得收入歸農戶。對於沒有能力購買幼驢的貧困戶,他們可以從合作社借驢,待到驢下了仔後,按照約定年限退回合作社母驢,達到“借雞生蛋”的效果。

“企業+能人+貧困戶”撐起致富艷陽天

“脫貧攻堅,重在産業,成在産業。”吳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柳志清説,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中,吳起緊緊扭住産業扶貧這個根本,採取支部引領、企社聯合、訂單飼養等模式,使貧困戶足不出村,就實現了“農家變農場,農民變工人”的角色轉換,為全縣貧困戶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在吳倉堡鎮黨畔村,提起高起東,村民無不交口稱讚。“自己掙了錢一定不能忘本,要帶動全村人一起富起來。”這位盡職盡責,敢於擔當的村主任,同時也是黨畔村“起東家庭養殖農場”的場主高起東這樣説。

黨畔村在高起東的引領下,發揮能人經濟的示範作用,採取“能人大戶+家庭農場+貧困戶+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的模式,大大激發了貧困戶的創業熱情和致富主動性。起東家庭農場現在養殖肉牛80多頭,合作的貧困戶將縣上每頭牛補助的2000元入股家庭農場,年末分紅每頭500元。目前,有22戶貧困戶把50頭牛的補助金入股家庭農場。同時入股的貧困戶可以在家庭農場打工掙工資、學技術,既做股東,又當員工。

近年來,白豹鎮堅持“聯動扶貧”,採取“村黨支部+企業+基地+園區+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産業發展模式,鎮黨委將鎮勞務公司砌塊部分資金注入泰寶牧業公司,並將全鎮51戶184人的重點鞏固産業戶(含貧困戶)加入到泰寶牧業公司,進行場戶聯動利益分紅,今年年底,計劃每戶分紅1000元。

(本報記者張哲浩 楊永林)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