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雜糧 綠色迴圈路

發佈時間: 2017-08-08 08:58:06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胡明寶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小雜糧,桐寨村,專業合作社,致富增收

桐寨村特色小雜糧種植加工合作社社員采收成熟的穀子。 樊燚成攝

編者按:眼下,隨著全國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入,深度貧困區的脫貧工作難度加大。在各地依託合作社實現精準扶貧的經驗中,找準産業是關鍵。很多貧困村地處山區,發展産業需要因地制宜,兼顧生態保護。這也是桐寨村選擇脫貧産業時首先面臨的困擾。這個黃土高原上的貧困村是如何在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下,選準産業,找準路子,幫助農民脫貧的?請看記者從陜西發回的報道——

陜西吳起縣五穀城鎮桐寨村地處白于山區腹地,屬於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自1998年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每人平均只剩兩畝口糧田,由於土壤貧瘠、乾旱缺水,連年廣種薄收。如何在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之間找到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一直困擾著這個黃土高原上的貧困村。

“好不容易走上的退耕還林之路決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倒退。”這是桐寨村村支書張彥財和兩委班子成員達成的共識。“要想發展産業必須把大家組織起來。”在張彥財的引領下,桐寨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先後成立了特色小雜糧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和戶養生豬專業合作社,實行“種養並舉,迴圈發展”的路子,有效帶動了貧困戶增收。

産業精準瞄準健康食品消費加工增值效益高

7月14日,在桐寨村特色小雜糧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小雜糧加工採取傳統石碾石磨與現代新生産技術相結合的辦法,改變了原有粗放落後的加工模式,提高了産品産出率。今年截至目前,該合作社的“肥土地”牌小雜糧已銷售一空。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不但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出健康,我們的小雜糧是綠色無公害産品,正符合人們消費的需求。”小雜糧種植戶張炳琦説。

據合作社理事長張彥財介紹,合作社採取訂單種植,按照訂單種植協議,合作社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定期不定期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去年一年累計開展雜糧種植實用技能培訓800余人次,進一步提高了種植的科技含量,促進增産豐收。

“按照統一優良品種、統一農肥施種、統一作物佈局、統一田間管理,合作社社員種植出來的雜糧不僅品相好、口感佳,而且健康、安全,含有大量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很多消費者都成了回頭客,産品不僅進入周邊縣城的超市貨架,還銷往西安、銀川等大中城市。”張彥財説。

由於加工廠效益好,為增強村民發展小雜糧産業積極性,合作社實行每市斤高出市場價0.5元的保護價長期收購,在市場價的基礎上畝均增收240元,徹底解決了因市場價格波動對種植戶造成的影響,消除了種植戶發展雜糧産業的後顧之憂。

另外,合作社還不斷延伸産業鏈條,深挖原糧加工後的副産品價值,開發了蕎麥皮枕頭、配方飼料等後續産品,提高了雜糧産業附加值,將更多的産業利潤留給農民,增加農民收入。

截至目前,桐寨村特色小雜糧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社員580戶,産值700萬元,不僅帶動本村村民增收,還輻射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模式精準雜糧和土豬種養結合生態環保又增收

為擴大村民收入來源,桐寨村在搞好小雜糧種植的同時,不斷發展養殖業,並成立了戶養生豬專業合作社。“目前,桐寨村已形成了生豬養殖為小雜糧種植提供肥料、玉米雜糧為生豬養殖提供飼料的生態迴圈發展模式。”張彥財説。

為了規避生豬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桐寨村主要進行土豬的養殖,由合作社統一進行定點屠宰銷售,延長了産業鏈,增加了養殖戶效益。由於土豬生長週期長,以五穀雜糧餵養,不添加任何合成飼料,所以市場價格要比普通豬肉價格高,每頭豬利潤在2000元左右。

“施用了農家肥的小雜糧生長茂盛,既提高了品質,又增加産量。”張彥財告訴記者,合作社對養殖戶的糞肥優先全部收購,就一戶養殖規模為10頭的農戶來説,僅農家糞肥出售這一項可實現家庭增收2000元。

桐寨村村民劉元富既是特色小雜糧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社員,也是戶養生豬專業合作社社員。2016年,劉元富種植小雜糧23畝,玉米10畝,飼養生豬23頭,其中小雜糧按照每斤1.8元(市場價每斤1.3-1.4元)由合作社收購,實現種植收入3.3萬元,10畝玉米做了生豬養殖飼料,出欄16頭生豬實現養殖收入3.2萬元。

按照“種養並舉、綠色迴圈、主業突出、多元發展”的綠色迴圈農業發展思路,桐寨村全村170戶村民中,有142戶從事種植養殖,2016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1301元。

幫扶精準因戶施策開闢多種增收渠道

張彥財介紹,目前桐寨村還有未脫貧戶13戶、鞏固提高戶18戶,村裏充分發揮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模式,因戶施策,通過入股合作社、勞務等方式,讓大多數農民都能享受合作社帶來的好處。

合作社免費為貧困農戶提供優良雜糧種子,新品種的使用可實現畝均增産50公斤,增收300元。今年65歲的桐寨村貧困戶張步存自從加入了村裏的合作社,發展起了優質小雜糧種植。他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全家人一年的收入還不到5000元,去年入了合作社後,僅種植小雜糧就收入1萬多元。”

目前全村貧困戶戶均種植小雜糧10畝以上,僅小雜糧這一項可實現戶均收入1.2萬元。合作社小雜糧加工廠優先安排貧困戶打工,目前長期雇傭5名貧困農民、臨時雇傭20名貧困農民在加工廠務工,勞務收入可實現每人平均年增收1.8萬元。

在合作社的引領下,外出農戶將耕地流轉給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特別是無勞動能力、在外務工貧困戶的閒置土地以每畝每年100元流轉給合作社進行管理經營,達到了貧困戶增收、合作社盈利的雙贏效果。此外,合作社在流轉經營的種植基地內長期雇傭貧困農戶4人,勞務費每人平均年收入2.4萬元,臨時雇傭貧困農戶400人次,每人平均可增收4600元。

因交通事故導致左腿殘疾的貧困戶徐懷貴由於不能種植小雜糧,在合作社帶動下養起了土豬,2016年收入2萬元。今年,在吳起縣産業政策支援下,又建起了90平米的豬舍,擴大了生豬養殖規模,預計今年年收入可實現6萬元,實現穩步脫貧。

“特色小雜糧種植和土豬養殖不僅市場廣闊,而且是綠色迴圈農業,很受市場歡迎和消費者青睞,我們依靠綠色種養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可行!”張彥財滿懷信心的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