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梁棚改:滿滿的都是幸福感

發佈時間: 2017-08-04 14:34:24 | 來源: 中國農業新聞網 | 作者: 張五四 馬曉剛 | 責任編輯: 劉晨曦

關鍵詞: 北梁棚改,雙保障,住房,就業,徵收

“大院院,小院院,裏面套的是圐圙圙。長巷巷,短巷巷,裏面套的是黑廊廊。”幾年前,在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這句順口溜是北梁棚戶區的生動寫照。在北梁13平方公里之內,居住著4.7萬戶、12.4萬人,未安置居民35487戶、89083人。這裡聚集了全市近1/4的失業人口、90%以上的危舊房,每人平均住宅面積15平方米,平均400多人共用一個旱廁;沒有暖氣、沒有燃氣、沒有上下水。

有人説,北梁棚改是包頭市的“老大難”問題。但把它拿到全國這盤“棋”上,也應該是盤難下的“棋”。2011年和201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曾兩次到北梁,用包頭市幹部的話説,為棚戶區改造帶來了新機遇。“關鍵是為我們打開和理清了思路。”包頭市參與棚改的幹部説,“(過去的)先拆後改的工作方式,拖的時間長,群眾有意見。其次,資金怎樣解決,僅靠市場遠遠不夠。有一個測算,北梁棚改,約需資金220億元。”

包頭市很快就拿出了新決策,“四年規劃、三年全面完成”的工作目標,明確了“十六字”工作思路,即“政府主導、市場參與、金融支援、滾動發展”。

北梁所在的東河區,是包頭市的老城區,北梁又是老城區裏的老城區。據統計,東河區70%以上的失業人員和80%以上的低保人員居住在北梁。確保北梁每一個家庭都能住上新房,需要制度支撐。這個制度,就是“雙保障”政策,即住房保障和就業保障。只有解決了居民這兩大實際問題,才能進行房屋徵收。

 北梁有3301個家庭存在一房多戶和一房多代居住現象。對這樣家庭採取的辦法是,在正常的拆遷補償基礎上,保證為沒有住房的老人安置50平方米的廉租房。其他居住困難者,以片區為單位,由居民代表組織居民進行評議公示,根據實際住房情況解決保障問題。此外,政府還建立了社會救助機制,開展臨時性的救助和長期性的幫扶活動,使每一個北梁人都能住上新房。

曾經在北梁棚戶區居住過的居民付炳旺家的房子是18.4平方米,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付炳旺在這裡一直住到了48歲。棚改後,他分到一套50多平方米的樓房。“原來的住處,每天上廁所都要排隊,吃水、倒污水要跑挺遠的路。點爐子買煤劈柴樣樣都要做。”現在,用他的話説,“滿滿的都是幸福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各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要務,在不斷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同時,加快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步伐,標準大幅上升。建立低保標準機制和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基本形成,“救急難”綜合試點和城鄉統籌國家試點穩步推進,城鄉低保、五保供養、臨時救助、城鄉醫療救助和貧困大學生救助標準持續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16年末,全區月均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65.7萬人,標準分別達到月每人平均542元和年每人平均4197元,排在全國前列。其中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集中年每人平均達到8598元,分散供養年每人平均達到5124元,分別比2012年提高3740元和2301元,增幅達77%和8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