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模式”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發佈時間: 2017-07-27 11:42:47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張鳴原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陜西,西農模式,經濟效益

試驗示範站園區獼猴桃 北京工業大學 李安東攝

目前站內的品種中,“臍紅”獼猴桃的口感好,酸度適中,經濟效益好,但培育一種獼猴桃從開始育種到得到穩定性狀至少要11年。果樹一年只能開花結果一次,因而得到數據的機會一年也只有一次。為了抓住獲取數據的珍貴機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許多教授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待在青化鎮,最長的人甚至住在示範站將近320天。“十幾年如一日地在農村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劉佔德教授不無感慨地説。在一次考察中,劉佔德發現了一株稀有的野生獼猴桃品種,他小心地將這株獼猴桃帶回試驗站,反覆試驗、篩選,最終研究出了優良的新品種。試驗站先後培養出配套的中晚熟品種-啞特,中熟品種-金香,早熟品種-秋香,實現了獼猴桃的豐産穩産。

“咱們農民也要講科學”,談到這幾年種植獼猴桃的感受,眉縣金渠鎮寧渠村果農張德福感慨地説。“技術推廣之前,我七八畝地收入才兩三萬,現在年收入十一二萬,咱農民種地再也不用聽天由命了。這些多虧西農老師們手把手地教咱們科學種田了。”金渠鎮建有一個獼猴桃種植技術推廣的微信群,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這根“技術杠桿”的支撐,科技成果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張鳴原)

     1   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