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印江: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摘帽”之路

發佈時間: 2017-07-25 12:40:30 | 來源: 人民網-中國經濟週刊 | 作者: 徐豪 | 責任編輯: 劉晨曦

關鍵詞: 印江縣,綠殼蛋雞,貴州印江,中國經濟週刊,農業主導産業

原標題:貴州印江: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摘帽”之路

QQ圖片20170724155212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徐豪︱貴州報道

責編:趙澤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7年第29期)

從思王山腳下望過去,曾經的荒山石嶺上鬱鬱蔥蔥,盛夏時節,幾十萬株桃樹、李樹、柑橘樹枝頭挂滿果實。這是《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日前在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下稱“印江縣”)朗溪鎮昔蒲村看到的景象。

昔蒲村位於印江縣東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十分脆弱。上世紀末,昔蒲村開始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運動。村民用碎石塊堆成坎,把荒山坡改造成一層層梯土,在石漠化區域實行“山頂種茶、山腰種果、山腳種田”,如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2015年,昔蒲村經果林年産值超過120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7000多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昔蒲村的變化正是印江縣綠色扶貧、産業扶貧的縮影。

印江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武陵山集中連片特殊貧困縣。目前,全縣有貧困村185個,其中一類貧困村84個;貧困戶13952戶,貧困人口42942人。 2017年,印江縣計劃減貧8400人,89個貧困村出列,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要高於全省平均水準1個百分點,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3%,到2018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p73 印江縣荒山石嶺上種出“綠色經濟”。

靠金融“輸血”,靠綠色産業“造血”,石漠化嚴重的印江縣實現了石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的轉變。孫建/攝

“靠山吃山”:發展綠色産業扶貧

“這一片育苗基地有80畝,每株樹苗能賣10元,除去成本,可以賺6元。”朗溪鎮三村村駐村第一書記任林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眼前的梵凈山紅香柚、印江西桃、默科特雜交柑橘等品種果樹苗生長茂盛,這樣“值錢”的育苗基地,該村計劃打造2500畝,形成示範園,輻射印江縣和周圍縣區。

該村村支書田曉江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介紹,“兩短兩長”是三村村實現脫貧致富的工作方法。“兩短兩長”即短期脫貧靠養殖、短期分紅靠集體,長期脫貧靠種植、長期積累靠基地。僅德禽專業合作社一個項目,就為該村31戶貧困戶代養6200隻綠殼蛋雞,所得利潤以4:6比例與貧困戶共用,到年底每戶貧困戶預計增收3000元以上。

印江縣“靠山吃山”,但靠的是“綠色”。印江縣紫薇鎮鎮長汪明告訴記者,該鎮著力發展生態産業,種出來了“金山”。近年來,紫薇鎮以茶煙為重點,大力發展種植業,把茶産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現全鎮有茶園11000畝,茶葉加工企業24家,茶産品年産值3000余萬元。今年,我們還種植烤煙3500畝,預計産值1200萬元。”汪明説。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在産業。印江縣精準選擇有市場需求和有資源條件的産業扶貧項目,做到産業項目到村、到戶、到人。根據該縣2017年農業産業扶貧實施方案,全縣將以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為主導産業,統籌推進貴州省確定的畜禽、蔬菜産業。例如在食用菌産業方面,印江縣以木黃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核心,拓展輻射紫薇、朗溪等8個鄉鎮。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和銷售,引進培育食用菌企業、合作社45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規模企業1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家。

同時,印江縣大力推進産業招商引資工作,截至目前,已簽約産業項目12個,到位資金7.18億元,引進了勁嘉集團、同發集團兩家上市企業採用工廠化方式帶動貧困群眾生産食用菌。印江縣經開區已新增入駐企業9家,解決貧困人口就業1500余人。

在大力推進綠色産業發展的同時,印江縣還依託農村電商,實現農特産品網路化銷售。“印江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現在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快遞。”印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代國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2013年印江縣就建立“淘寶網·特色中國—印江館”,成為全國第一家少數民族縣級館、西部地區第一家縣級館。2015年印江縣全年網上銷售額達到5850萬元。

p73 靠金融“輸血”,靠綠色産業“造血”,石漠化嚴重的印江縣實現了石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的轉變。孫建 攝

  印江縣荒山石嶺上種出“綠色經濟”。

為産業扶貧疏通“金融脈絡”

金融扶貧是當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到,在推進産業扶貧的同時,印江縣以金融創新為抓手,逐漸摸索出金融助推綠色産業發展的道路,形成了以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為龍頭、農村信用社為主力軍、其他金融機構合力助推脫貧攻堅的工作局面。

據介紹,印江縣重點圍繞農業主導産業,利用合作社發放扶貧産業貸款,承接有關扶貧開發方面的政府債券、專項建設債券、政府性金融債券等債券資金,採取項目融資方式籌集低成本、中長期信貸資金、扶貧再貸款等專項貸款,用於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扶貧開發工作。同時加大貧困戶小額貼息貸款力度,大力實施普惠金融,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網點向貧困鄉鎮、貧困村延伸;深化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建立縣級扶貧投融資擔保平臺和扶貧信貸風險補償、分擔機制,推進精準扶貧“特惠貸”,幫助貧困鄉鎮加快發展,貧困人員加快脫貧。

“今年發給農戶移栽的花椒苗全是用去年貸款資金培育的,要不然今年産業發展陷入困境,賺錢純屬空談。”印江縣中興街道大田村俞家寨的花椒種植大戶張著武説。今年春季他為印江提供5000多畝花椒苗,收入50多萬元,支付貧困戶務工資金11萬元。

目前印江縣在扶貧脫貧工作中突出“政銀企農”合作模式,組建扶貧開發公司,用好精準扶貧“精扶貸”貼息資金和風險補償金,放大貧困戶發展資金。截至目前,已完成1.5億“精扶貸”貸款資金,安排1800萬元用於風險補償金,安排扶貧資金900萬元用於貼息,支援5000戶以上貧困戶發展産業,帶動2萬人以上的貧困人口脫貧。

正是這樣靠金融“輸血”,靠綠色、靠産業“造血”,石漠化嚴重的印江縣實現了石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的轉變。《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從印江縣脫貧攻堅指揮部了解到,印江縣2016年完成生産總值90.53億元,財政總收入5.45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971元、7352元。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