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也搭上了“共用經濟”

發佈時間: 2017-07-24 09:27:24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莫志超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稻曲病,制種田,豐寶,種業企業,中晚熟

  圖為加入聯合體的農民在現場觀摩水稻直播技術。

編者按:

共用單車、共用充電寶、共用汽車,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生活領域步入了共用時代,人們可以花費比以往更少的價錢,與他人一同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務,既節省了成本,又對資源進行了合理利用。而在共用經濟的潮流中,農村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個農民種地,種子要買,管理也要跟上,成本往往居高不下,還不一定能種得好;一群農民種地,種子一起買,企業保訂單,專家來支招,種地成本沒增加,效益卻節節攀升。來自安徽的豐寶農業就聯合當地企業、大戶,開展了一場種業聯合體探索實踐。

最近幾天,全國多地持續高溫,在安徽省肥西縣,連續35℃以上的天氣,已經將大地烤得火辣。7月19日下午,記者在銘傳鄉鴿子籠村採訪時,恰巧遇到剛剛結束午休正準備返回田裏幹活的村民李顯德。“現在比以前輕鬆多了,遇到高溫天,不僅不發愁該採取什麼應對措施,幹起活來也比以前快多了,中午還能好好睡個涼快覺了。”李顯德對記者説。

記者跟李顯德來到地裏,只見每一塊水稻田都有溝渠環繞,水稻的長勢也都整齊劃一,純度非常好。“別看現在這麼輕鬆,以前剛加入合作社擴大規模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像這種高溫天,稍微一不注意就容易發病。”李顯德接著説道。

規模大了問題卻不少——資源共用讓農民更省心

李顯德原來有十多畝地,2012年,村裏成立了合作社,他將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合作社。剛開始,看著從自己單打獨鬥變成抱團發展,李顯德也十分高興,“頭兩年大家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收益也比之前自己種地高了不少”。但是慢慢地,李顯德和鄉親們發現了問題。

“以前,我自己不太懂種植技術,以為加入了合作社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可是後來才發現,大家對種植管理都缺少研究,雖然規模大了,但方式還是比較原始。”李顯德無奈地表示。

稻曲病是水稻的一種常見病害,在鴿子籠村也時有發生。2015年,當地爆發了一定規模的稻曲病,李顯德和鄉親們的很多水稻田都不幸染了病。“那時候大家都是各防各的,防治方法、時間都不一樣,結果不但沒防住,反而還造成了病情惡化。”李顯德回憶。感染了稻曲病的水稻,稻米收下來連雞都不吃,這讓李顯德很著急。

2016年,豐寶農業找上了門,希望李顯德他們加入一個新成立的聯合體。對於聯合體是什麼意思,李顯德並不太清楚,不過他知道,加入了聯合體,他和鄉親們可以省很多心。

“現在土地流轉普遍加快,涌現出了很多新型經營主體,但就像李顯德面臨的這種情況一樣,如果缺少思路、缺少技術,就沒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是我們成立聯合體的原因之一。”合肥市豐寶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佔保表示。

在豐寶農業的牽頭下,2016年3月,豐寶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産業聯合體正式成立,聯合體成員由1家種業企業、1家“網際網路+種業”平臺、1家化肥企業、1家糧食收購企業、2家農民合作社和11家家庭農場組成。

在聯合體,資源尤其是資訊都是共用的,一個地點出現了病害,所有的農戶都能夠及時了解;種子團購,價格便宜了不少;農業機械一家購買,全體共用。對於農民來説,共用就意味著省事省心。“今年的水稻還沒種下,聯合體就已經為我們給出了種植全程的技術方案,什麼時候該進行防治,什麼時間段該注意哪些問題,都不用自己操心了。”李顯德興奮地説道。

農民獲利企業也省心——聯合體模式實現多方共贏

張國軍在阜陽市阜南縣經營著一家合作社,從2010年開始,陸陸續續有53戶農民加入了進來,土地規模也達到了4000畝。“有的時候數量多了也是負擔,需要考慮種什麼、怎麼種才能讓跟在我後面的老百姓腰包鼓起來。”張國軍表示。

過去,張國軍的合作社既有商品糧田,也有制種田,種植的水稻品種粗略算下來也有小十種。“以前品種不統一,早中晚熟都有,銷售的途徑也比較原始,誰來收只要價格合適就賣給誰。”張國軍告訴記者。

去年,張國軍的合作社也成為了聯合體的一員,對於變化,張國軍感觸最深的是合作社經營結構的改變。在購種環節,通過聯合體給出的價格優惠,合作社可以越過經銷商直接與種子企業對接,一下就省去了30%的成本。而在種植過程中,合作社還可以享受到化肥企業提供的“農場直達”服務。“整個聯合體對化肥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聯合體成員集中向化肥企業購買,一袋又能剩下25元。”張國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最讓張國軍心動的,是聯合體給出的水稻制種訂單包銷模式。“我們不僅為農戶提供優質低價的種子,還跟農戶提前簽訂協議,以高於市場價的20%進行回收,算上前期節省下來的成本,農戶一畝就可以多賺兩三百元。”豐寶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高級農藝師王德懷告訴記者。

賣種子的時候便宜,回收的時候又出高價,那企業豈不是要虧本了?“我們給農戶提供標準的種植方案,農戶自然就形成了示範帶動作用,這就為我們省下了宣傳行銷成本。而在聯合體模式下種出來的種子純度、品質都能得到保證,又能賣出好價錢。”王佔保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今年,張國軍的合作社全部改種了制種水稻,而通過去年一年的嘗試,又有9戶看到效益的農民加入了進來。據了解,聯合體計劃用3-5年的時間,將成員大戶擴展到500戶,並吸納更多的種植上下游企業,嘗試更多的利益聯結機制。“聯合體屬於一個新鮮事物,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政府會在獎補政策和貼息貸款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讓更多的農民受益。”肥西縣農委副主任劉勁松表示。

線上服務直觀展示——農民也能享受“網際網路+”便利

除了為成員提供直接的物質便利,聯合體還在探索線上的互聯共用。愛種網就是聯合體的重要成員之一,通過愛種網,農戶可以線上上完成購買種子、查詢田間動態、求助農技員等操作。

“聯合體每天都需要有大量的資訊流動,涉及到農資購買資訊、病蟲害動態、天氣情況等,如果都由我們人工操作,難免會增加負擔,我們把愛種網納入進來,就是希望能將聯合體的服務智慧化,讓農民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就可以獲取資訊。”王佔保説。

以購買種子為例,由於是聯合體成員統一購買,各家分散在不同的地區,雖然價格降低了,但不好操作。而在愛種網上,來自不同大戶的購種資訊會被分別處理,集中發貨,農戶不需要再在零售商之間奔波。“優惠的價格只是第一步,讓農戶享受到網際網路的便利才是最主要的。”北京愛種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南方事務部總監熊明昊表示。

聯合體的擴大需要通過示範田進行帶動,而如果有的農戶離示範田比較遠,不方便現場觀看,那他們就可以在愛種網的網上示範田來了解品種的相關情況。據了解,通過實地的走訪和海量的數據積累,愛種網目前已經上線了全國11個省的880塊示範田,內容包括品種情況、播種時間、種植節點等關鍵資訊。“愛種網的網上示範田就是為了要做到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通過技術讓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農田的動態,今後我們還將上線直播功能,讓品種展示更加直觀化。”熊明昊告訴記者。

“在愛種網上有一些經常線上的農技專家,我只需要輕輕點一下就能夠跟他們對話,這在今年的幹熱天氣下真是發揮了大作用。”李顯德如今也會通過網路來為自己的地尋求幫助了。“今年我們已經為聯合體成員舉行了兩場培訓會,教農民如何通過手機使用我們的各項功能,確保他們的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熊明昊説。

本報記者莫志超文/圖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