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記,忙完了來我們屋裏坐坐。”
“李書記,貨款到賬了,要不是你跑前跑後,還得等一陣子。我老婆子説了,一定請你上我們家坐坐,好好感謝你。”
“李書記……”
李書記剛走進村口,熱情的村民紛紛上前寒暄,他笑著跟村民打招呼,詢問村民近況。
不知情的人,會以為村民的熱情是由於多日不見,其實這幾乎是每天的常態。“我們村的村民,既是我的工作服務對象,又是我多年親友鄰居,這種感情很複雜,大家很信任我,我的責任也很重。”李書記用他一貫洪亮的大嗓門向記者介紹道。
這位説話辦事風風火火的李書記,便是貴州威寧自治縣迤那鎮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李仁兵。
勇於挑擔展決心
李仁兵祖輩世代居住在五星村。這片獨特的土地上,是個少數民族混合聚居地,民俗複雜,自然環境條件差,經濟發展基礎先天不足。“土地石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來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談及五星村的歷史,李仁兵用當地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對記者介紹,語氣中難掩無奈與唏噓。
1990年,年輕的李仁兵跟同村老鄉外出做泥水工,多年來輾轉于上海、江蘇、雲南等地,每逢春節才能回老家看望一次父母。
2003年,五星村村民集體推選新一任村幹部時,不約而同想到了在村裏口碑極佳的李仁兵。用村民的話説:“李書記在大城市工作過,見過大世面。”
李仁兵在外打拼多年,深知閉塞的鄉村與外界的鴻溝差距,早已憋足了勁想為家鄉出力。鄉親們的一致信任,更讓李仁兵堅定了“挺身而出擔重任、必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
光有一腔熱情顯然遠遠不夠,李仁兵深知要為村民辦實事,首先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思想上保持先進。2004年底,李仁兵加入了中國共産黨。2005年,全縣公開進行村幹部招考,李仁兵不負眾望,順利通過考試,經過公開、合法的程式,被任命為五星村辦計生主任,這一幹,就是九年。
解決困難靠用心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後來又進一步提出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重要思想,隨即成為全國各地扶貧工作的指針。2014年開始擔任五星村黨支部書記的李仁兵也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貫徹落實這一指導思想。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剛剛下馬拜印的李仁兵,便遇上第一個難題:雖身處扶貧工作第一線,但因不少村民思想上存在問題,導致扶貧摸底工作成效甚微。“有人不講實話嘛,明明收成有1000斤,他上報只有200斤;明明有存款,他非説家裏欠了債,所以經常識別不準,工作很難開展。”談及當時初遇攔路虎,李仁兵也頗有感慨。
精準確定扶持對像是順利開展扶貧工作,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實到扶貧對象的首要前提。李仁兵明白,要想掌握真實客觀的情況,還得挨家挨戶實查摸底。憑藉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結合扶貧對象的標準,李仁兵總結出一套“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裏有沒有讀書郎。“村民家裏有沒有存款,有沒有餘糧,這些我們不好查。另外,他有錢也不一定願意拿出來蓋房子。但是家裏的人口是瞞不住的,我們還要看家裏有沒有勞動力,有沒有上學的孩子,這些都可以作為識別貧困戶的重要指標。”對於這段經歷,李仁兵笑言本是無奈之舉,卻柳暗花明,讓他摸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這套“四看”法在客觀上避免了個別村民隱瞞收入的“假”貧現象,提高了扶貧對象的精準性,為接下來的扶貧工作掃清了障礙。同時,因為“四看”法的廣泛適用性和操作上的可複製化,隨即在全縣乃至全省得到推廣,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