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肉牛産業如何“牛”起來

發佈時間: 2017-07-11 09:28:04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白鋒哲 呂珂昕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肉牛産業,肉牛育肥,GarnerDeobald,DavidPethick,肉牛生産

編者按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牛肉市場頗不平靜。美國牛肉來襲,在消費者、經營者、生産者心裏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波瀾,價格、品質、産業衝擊等成為熱議話題。那麼,美國牛肉14年後解禁再入華,會給中國市場和肉牛産業帶來什麼影響?中國肉牛産業現狀如何?面臨什麼挑戰?面對激烈市場競爭,該如何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本報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本報記者白鋒哲 呂珂昕

美國進口牛肉衝擊有限

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牛肉並沒有人們預想的那麼便宜。從中糧“我買網”“天天果園”等銷售平臺可以看到,美國牛肉價格並不親民,一斤至少百元以上,而並非之前風傳的“一斤十元”。

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告,中國此次允許進口的美國牛肉需滿足多重條件,包括月齡、可追溯養殖記錄、不得檢出中國法律法規禁止的非天然産生的獸藥、促生長劑、飼料添加劑和其他化合物等。再加上各種稅及通關代理等費用,價格優勢並不突出。此外,首批上線開售的美國牛肉是“冷鮮”而非冷凍的肉品,必須空運加全程冷鏈才能保證。這些因素都造成美國牛肉質優價更高的現實。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從長期來看,受運輸週期和距離影響,美國出口中國的牛肉多數只能以凍肉形式存儲,這並不符合中國人偏愛冷鮮肉的消費習慣。並且,重新放開美國牛肉進口,不會貿然提升總進口規模,因此,美國牛肉造成的競爭將主要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出口國之間展開。

伴隨中國肉牛産業整整走過20年的從業者,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和認為,放開美國牛肉進口對中國市場衝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中國牛肉市場經歷過好幾個世界級牛肉大國的進口衝擊波,無論澳大利亞還是巴西牛肉,都沒對中國牛肉産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美國牛肉的到來也沒那麼可怕。”

“全球化市場對任何國家都非常重要,沒有國家願意被孤立出這個市場,貿易往來對雙方都有好處。”不久前,“第二屆全國肉牛生産應用技術與産業經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參會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動物科學學院教授Dan ielM.Schaefer博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説:“大家都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産品,這樣消費者能夠買到更便宜或品質更好的産品,同時也都希望自己的産業發展得更好,以便得到進入別國市場的機會。拿進出口牛肉來説,出口國如果國內肉牛産量過剩,出口會改變過剩局面,增加額外收益;進口國則可以改善國內供給,增加消費選擇。”

中國已成為全球牛肉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數據顯示,中國每人平均牛肉消費水準從上世紀80年代初只有0.1-0.2公斤,增長到了現在的5.5公斤;2003年牛肉進口總額僅為1500萬美元,到2016年已達到約26億美元,進口量達到57.98萬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牛肉市場增長空間巨大,隨著牛肉消費從少數民族為主轉為全民性消費、從區域性消費轉為全國性消費、從季節性消費變為全年性消費,未來幾年有望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中國肉牛産業挑戰重重

雖然中國肉牛産業並未受到較大衝擊,但是肉牛從業者還是普遍感覺到了壓力。“我國在肉牛生産體系方面與國外的差距非常明顯,效率太低。”李和説,“去年我在美國參觀了一個牛場,15萬頭牛只有28個人管理,我現在有7個萬頭牛場,一個萬頭牛場需要60個人,而這已經是國內最領先的了。”

陜西秦寶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定位於中高端牛肉供應,董事長史文利説:“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討肉牛養殖效益為什麼低下?最後得出結論,一是缺乏有效的品質管理體系,二是缺乏科學化的繁育體系。”

人們很容易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中國肉牛産業既是傳統行業,又是新興産業。中國的養牛業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以役用為主。肉牛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才走過30多年曆程,而真正把肉牛當作産業發展,滿打滿算也只有20年時間。

“我國肉牛産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生産方式總體落後。”中加肉牛産業合作聯盟理事長王智才談到,肉牛産業一直是畜牧業的短板。肉牛在畜牧業規模化標準養殖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分散養殖仍佔有主導地位,年出欄50頭以上的肉牛場只佔總量的28.5%。與美國、加拿大等肉牛業發達的國家相比,無論是産業的集中度、養殖規模、每人平均養殖頭數、飼料轉化效率、技術應用和管理方面,中國肉牛産業都存在明顯差距。在美國、加拿大排名前5的肉牛育肥企業佔本國出欄總量的25%,圍欄育肥場的每人平均飼養量為1200頭,每公斤增重飼料幹物質消耗為5.5公斤,而我國相應指標只有0.5%,80頭、7公斤。“這與我國肉牛産業生産效率低、技術水準低、應用技術不足有關。”

“觀念上的轉變至關重要。我們不少從業者還是傳統思想,認為養牛嘛,很簡單,其實不然。”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慶翔教授説,“人才的觀念也需要轉變。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不願去養牛,更願意呆在城市裏,這一點跟國外不一樣,國外常常祖祖輩輩幾代人都從事這一個行業,人家培養的博士碩士都能夠在牛場裏幹。人才培養也是我們産業轉型中很重要的環節。”

加強合作促進産業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上進口牛肉的倒逼,雙重作用之下,中國肉牛産業必須加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步伐。發達國家的肉牛産業多數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觀念技術方面遙遙領先,因此,加強國際間産業合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快速提升國際競爭力尤為必要。

史文利談到,在引入澳大利亞的肉牛管理及繁育等先進技術並進行轉化後,秦寶牧業迎來了快速穩健發展階段。李和認為,中國亟需建立從飼料、帶犢母牛、育肥牛,到屠宰加工、牛肉消費的整個肉牛生産體系,“可以借鑒北美、南美、歐洲、澳大利亞的模式,總結他們的經驗教訓,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具體實施要形成中國自己的特色。”

一個月前,由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與加拿大肉牛業發展協會(CB BC)聯合發起的中國—加拿大肉牛産業合作聯盟在北京成立,致力於推動兩國在肉牛科研、人才培養、技術交流、貿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中加肉牛産業合作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加拿大肉牛業發展協會主席GarnerDeobald博士接受採訪時介紹,建立聯盟是中加兩國互相學習的好機會,要搭建好這個交流肉牛産業技術和經驗的平臺。加拿大肉牛産業有一些優勢:生産方面,如何提高産量等經驗可供中國借鑒;品種方面,加拿大被認為是全球肉牛品種方面的佼佼者,可以幫助中國培育出更多健康肉牛品種,通過優選品種生産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牛肉;還有牛肉市場價值評估系統的技術等,可以幫助中國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肉品營養學教授DavidPethick博士建議,中國肉牛産業應該參考國際標準,在飼養、分割、銷售等各環節,儘快制訂中國自己的標準。他詳細介紹了澳大利亞肉類品質評價系統MSA設立的依據、應用及反饋,認為這種面向消費者建立的評價機制,適合中國牛肉市場,有利於中國肉牛産業的規範發展。他提到,他的研究團隊已經與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了一個“不同方法烹飪羊肉的食用品質對比”項目,邀請該校學生和社區附近1480名消費者來參加品嘗試驗,測試MSA系統在中國消費者中的適用性,結果令人滿意。隨後,這項試驗將用於牛肉食用品質評價上,相信也會得到同樣滿意的效果。

“我國肉牛産業長期以來是一個封閉的産業,主體是農民、家庭農場、養殖場,但是反觀國際上的肉牛産業,特別是美國、加拿大,年飼養和出欄幾萬頭甚至十幾萬頭的規模化育肥企業比比皆是,這也是我國肉牛業需要考慮借鑒的主流發展模式。”多年科研實踐讓孟慶翔感到,加強合作交流非常必要,“我們不僅要進口牛肉,還要引進技術、引進智力和人才,甚至資金,國外企業可以到中國來發展,我們的企業也可以借助‘一帶一路’平臺和機制到國外去發展,實現産業共贏、産品互通。”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