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詞條]“三西”扶貧

發佈時間: 2017-06-20 10:09:49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國務院扶貧辦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扶貧詞條,“三西”扶貧,農業建設扶貧工程

指1982年12月國務院啟動實施的甘肅河西地區、定西地區和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農業建設扶貧工程。

“三西”扶貧共涉及47個縣(市、區)(1992年擴大到57個)。河西走廊是甘肅省重要商品糧基地;甘肅中部定西地區和寧夏西海固地區,乾旱缺水,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困難,俗稱“苦瘠甲天下”,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集中連片最困難的地區之一。

1982年12月,國務院決定實施“三西”地區農業建設,指導思想和開發思路是:興河西、河套産糧之利,濟定西、西海固缺糧食之貧,使其逐步發展林、草,逐步改變生態環境的惡性迴圈為良性迴圈;對定西和西海固實行以工代賑,扶助生産建設;組織定西和西海固人口密度過大、生産生活條件極端困難地區的群眾,採取自願“拉吊莊”(先由青壯年勞動力到外地開荒種田,逐步安家)的辦法,有計劃地搬遷到當地新灌區和河西、河套,實行山川共濟,統一規劃,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目標是:三年停止生態破壞,五年基本解決溫飽,兩年鞏固提高;經過18年的努力,到2000年,徹底改變定西、西海固的貧困面貌,河西、河套兩個灌區年提供商品糧達到45億斤左右。

國務院成立了“三西”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各方面力量,制定建設規劃,合理使用國家專項資金,協調解決建設中的有關問題。國家連續10年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簡稱“三西”資金)支援“三西”地區農業開發建設。1992年國務院決定將每年2億元“三西”資金預算計劃延長10年。2000年和2008年,國務院又先後作出決定,再延長“三西”資金計劃,安排至2015年,並從2009年開始,每年增加到3億元。經過30年的努力,“三西”地區特別是定西、西海固地區告別了極端貧困狀況,改善了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改變了貧窮落後面貌,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三西”扶貧在我國扶貧開發歷程中具有開創性、先導性、示範性意義。它首開了實施區域性扶貧開發之先河,在改革單純救濟式扶貧為開髮式扶貧、集中力量實施片區開發、易地搬遷扶貧、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等方面所做的成功探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對從1986年開始在全國範圍開展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産生了深遠影響。

(摘自《扶貧開發常用詞彙釋義》,國務院扶貧辦資訊中心提供。)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