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蠶繭上的“繡花”功夫——百色革命老區精準扶貧見聞

發佈時間: 2017-06-12 09:02:46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徐海濤、張博揚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繡花,廖賢,蠶繭,扶貧工作

原標題:一張蠶繭上的“繡花”功夫——百色革命老區精準扶貧見聞

新華網南寧6月9日電(徐海濤、張博揚)年近50歲的廖賢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過去一家人靠著山坡上開荒種植的幾畝玉米地維持生計,巨大的生活壓力一度壓得這個農村硬漢“喘不過氣來”。而今,老廖的生活已發生巨大改觀,依靠種桑養蠶,去年,廖賢一家四口順利地越過了貧困線。

“利用親戚家的閒置地,去年家裏種了9畝多桑來發展養蠶,全年共銷售蠶繭20張,按照每張蠶繭40公斤核算,年收入達到了4萬多元。”聊起脫貧經歷,廖賢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今年年初,他又卯足了力,將桑園擴大到10余畝,並提高了養殖量,預計年收入將突破5萬元。

廖賢生活的平果縣伏琴村是百色革命老區境內的一個貧困村,全村每人平均不到7分地,由於山多地少,缺乏産業,昔日當地許多村民都像廖賢一樣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在2015年進村入戶精準識別時,伏琴村全村831戶還有著200多戶貧困戶。

“現在日子能好起來,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廖賢説,昔日其也謀劃過種桑養蠶,但由於缺少技術和資金,幾次嘗試都沒有成功。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廖賢的脫貧夢開始轉化為現實,在産業扶持、金融支援等政策的支援下,其不僅獲得了5萬元的小額信貸,還在種桑養蠶過程中得到了多種補貼和技術指導。

在百色,像廖賢這樣的脫貧故事並不少見。依託扶貧政策支援和扶貧幹部幫扶,讓村民能夠真正參與到扶貧産業中,“不愁種養,不愁銷路”,正是百色革命老區在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著力點之一。伏琴村黨支部書記李江介紹,去年伏琴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其中依靠桑蠶産業脫貧的人口占比超過80%,而今富裕起來的村民紛紛起了“桑蠶樓”,告別了居住了幾十年的木瓦房。

在百色走訪,隨處可見桑蠶等扶貧産業通過下好“繡花”功夫而釋放出的巨大脫貧動力。百色市那坡縣地處中越邊境,屬於典型的石漠化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十三五”時期全縣仍有59個貧困村13670戶貧困戶53768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到28.2%。而今,在政府部門的創新推動下,桑蠶産業已成為當地許多山村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為了解決貧困地區底子薄、發展能力弱等問題,我們創新推出了‘村辦便民服務公司’發展模式,採取‘龍頭公司+便民服務中心+農戶’的方式,扶持貧困戶抱團發展養蠶産業。”那坡縣有關負責人介紹説,新的公司搭建了農戶與市場對接的平臺,實行統一技術推廣、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三統一”模式,公司的收益一部分將化為村裏的集體經濟,既幫助了農戶,又激活了農村發展活力。

今年3月,那樂村便民服務有限公司在那坡縣百合鄉那樂村率先成立,公司從事鮮繭收購、農産品購銷等項目,每年收益的50%歸村集體所有。那樂村村支書黃關勇説,在新模式帶動下,村裏便民公司日前開展了鮮繭收購業務,首批收購量就達1.6萬斤,賺取了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預計到明年,全村桑園面積將超過2200畝,實現鮮繭産量50萬斤以上。

“百色老區是廣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今年百色將力爭實現175個貧困村15.59萬貧困人口脫貧。”百色市有關負責人説,脫貧奔小康不能有人掉隊,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百色將繼續下足“繡花”功夫,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扶貧開發、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百色地區同全國一起實現全面小康。(完)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