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地區,往往伴隨著最極端的貧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最樸實卻充滿了辯證思維的發展觀,對於世代生活在沙漠地區的農牧民來説尤為重要,他們比任何人更渴望綠色,在這裡,綠色就是擺脫貧困的唯一希望。“吹盡狂沙始到金”,在中國的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10萬農牧民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兩座山論”的發展理念,找到了開啟致富之門的“綠色鑰匙”。
庫布其沙漠距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里,曾被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30年前,這裡曾是不毛之地,農牧民們飽嘗沙漠生活的苦澀艱辛。如今,經過科學治理,這片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經披上了綠裝。農牧民也獲益良多,每人平均年收入從1990年的不足400元,增長到現在的1.4萬元。庫布其沙漠的巨變,吸引了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喬治•斯坦梅茨的造訪,2016年9月、2017年4月,他先後兩次來到中國庫布其沙漠,拍攝這裡生態美、百姓富的新風貌,向世人呈現了一座不一樣的沙漠,他的作品引起了數百萬海外網友的點讚。
20年來,喬治•斯坦梅茨自駕飛行動力傘,飛遍全球沙漠,通過獨特的視角,呈現了荒涼大漠的淒美與壯觀。即便有著如此豐富的沙漠攝影經歷,但當他翱翔在庫布其沙漠上空時,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沙漠意味著環境的惡劣、資源的貧瘠和居民生活的困苦,但中國的庫布其沙漠不一樣,這是一座綠色的、有希望的沙漠。”
喬治•斯坦梅茨眼中的這座沙漠究竟有什麼不同?讓我們跟隨他的鏡頭,見證庫布其沙漠擺脫貧困的世界奇跡吧。
【生態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庫布其沙漠,“生態”二字已經深入人心,綠色是當地農牧民擺脫貧困的唯一希望。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要致富先修路,在庫布其沙漠,綠化與修路是同步進行的,在滾滾流沙中修路極其困難,剛修好的路,一夜之間就會被風沙掩埋。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這裡的人們採用“網格固沙”法,沿路種植沙生植物,既保護了公路,同時也綠化了沙漠。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5條全長343公里的公路縱橫交錯,將廣袤的沙漠化整為零,分而治之。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1.86萬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經披上了綠裝。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樹長沙降,當地創新的“迎風坡造林”技術,使沙丘高度整體下降50%。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七星湖湖水旖旎,水鳥翔集,沙色空朦,景色迷人,每年來此觀光的中外遊客達到幾十萬人次,旅遊扶貧成為當地農牧民致富的一項重要舉措。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如今,庫布其沙漠每年的降雨量約310毫米,沙塵天氣減少了95%,近年來京津冀地區沙塵暴大幅減少,也得益於庫布其的綠色行動。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每年的地球日,庫布其沙漠都要舉行植樹公益活動,圖為2017年4月22日,第48個世界地球日庫布其沙漠植樹活動的場景。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30多年前的牧民舊居現已被沙漠綠洲“包圍”,成為記錄庫布其人艱苦創業的歷史見證。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茫茫大漠終成綠洲。人們將“綠色中國夢”書寫在了這片廣袤的沙漠上,貧瘠的沙漠變成了綠色銀行。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