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地區,往往伴隨著最極端的貧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最樸實卻充滿了辯證思維的發展觀,對於世代生活在沙漠地區的農牧民來説尤為重要,他們比任何人更渴望綠色,在這裡,綠色就是擺脫貧困的唯一希望。“吹盡狂沙始到金”,在中國的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10萬農牧民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兩座山論”的發展理念,找到了開啟致富之門的“綠色鑰匙”。
庫布其沙漠距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里,曾被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30年前,這裡曾是不毛之地,農牧民們飽嘗沙漠生活的苦澀艱辛。如今,經過科學治理,這片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經披上了綠裝。農牧民也獲益良多,每人平均年收入從1990年的不足400元,增長到現在的1.4萬元。庫布其沙漠的巨變,吸引了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喬治•斯坦梅茨的造訪,2016年9月、2017年4月,他先後兩次來到中國庫布其沙漠,拍攝這裡生態美、百姓富的新風貌,向世人呈現了一座不一樣的沙漠,他的作品引起了數百萬海外網友的點讚。
20年來,喬治•斯坦梅茨自駕飛行動力傘,飛遍全球沙漠,通過獨特的視角,呈現了荒涼大漠的淒美與壯觀。即便有著如此豐富的沙漠攝影經歷,但當他翱翔在庫布其沙漠上空時,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沙漠意味著環境的惡劣、資源的貧瘠和居民生活的困苦,但中國的庫布其沙漠不一樣,這是一座綠色的、有希望的沙漠。”
喬治•斯坦梅茨眼中的這座沙漠究竟有什麼不同?讓我們跟隨他的鏡頭,見證庫布其沙漠擺脫貧困的世界奇跡吧。
【百姓富】從遊牧到定居,歲月變遷,農牧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駱駝曾經是沙漠裏的唯一交通工具,如今成為向人們展示生態美景的載體。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曾經散居在沙漠裏的農牧民如今都住進了現代化的“牧民新村”,搞起旅遊、牧家樂、當起生態工人等,多元化的就業機會,讓他們從生態難民轉變為生態富民,年收入幾十萬元,可謂沙漠裏的“金領”。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的牧民們穿著美麗的民族服飾為遊客唱動聽的“古如歌”。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在庫布其沙漠,種植甘草甘草被稱為治沙扶貧的甜蜜事業。當地大力發展甘草生態建設,農牧民種下的甘草不僅用作藥材,增加收入,還能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在庫布其沙漠,牧民們羊圈裏的羊數量越來越多,有的多達幾百隻。為改善植物生存環境,當地採取禁牧措施,尤其是在春季,為保護剛種下的植被不被牛羊啃食,牛羊多是在圈舍中度過。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牧民們也會讓羊群到開闊沙地裏活動一下。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獨特而美麗的沙漠綠洲風光成為旅遊、越野愛好者、體育賽事的新選擇。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藏身在庫布其沙漠裏的“世界最大敖包”。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庫布其沙漠是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範,也是沙漠地區的“綠色脫貧樣本”,圖為庫布其沙漠裏的小鎮,獨貴塔拉鎮。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沙漠裏的孩子,也擁有了一所現代化的學校——億利東方學校,一站式教育機制,在這裡可以完成沙漠人從出生到就業的鏈條式教育。喬治•斯坦梅茨 攝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